时间: 2025-05-07 07:00: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00:18
嗷嗷鸣雁鸣且飞,
穷秋南去春北归。
去寒就暖识所处,
天长地阔栖息稀。
风霜酸苦稻粱微,
羽毛摧落身不肥。
徘徊反顾群侣违,
哀鸣欲下洲渚非。
江南水阔朝云多,
草长沙软无网罗,
闲飞静集鸣相和。
违忧怀息性匪他,
凌风一举君谓何。
这首诗描写了一群雁鸟在秋季迁徙的情景。鸣叫着的雁儿们在空中飞翔,经历了寒冷的秋季向南迁去,春季又飞回北方。它们能够感知寒暖的变化,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但在广阔的天地之间,它们栖息的地方却越来越少。风霜的侵袭让它们的粮食变得稀少,羽毛也因环境的恶劣而脱落,使得身体瘦弱。雁儿们徘徊不已,回望着失散的伙伴,悲鸣着想要降落在河洲之上。江南的水面宽广,早晨的云彩繁多,而草地又柔软,没有任何的网罗。它们闲飞静集,彼此鸣叫和谐。它们心中虽然有忧虑,却没有其他的想法,只是在风中自由翱翔,心中所想的又是什么呢?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诗、文风格独特,语言凝练,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及个人情感,对后世影响深远。
《鸣雁行》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人们生活困苦的时期,诗中通过描写雁鸟的迁徙,反映了诗人对生命、自由与环境的深刻思考,也隐含着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
《鸣雁行》以雁鸟的迁徙为主线,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和生物对环境的反应。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将雁鸟的情感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表达出一种对自由的渴望与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诗的开头以“嗷嗷鸣雁鸣且飞”引入,声势浩大,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接着,诗人描绘了雁鸟在秋季的迁徙,南去北归的过程,不仅展现了雁鸟的习性,还隐喻了生命的循环与变化。诗中的“去寒就暖识所处”,表现出对环境的敏锐感知,显示出自然的法则与生命的适应。
随之而来的“风霜酸苦稻粱微”则转向对生存困境的深刻反思,揭示了自然界的严酷与生存压力。雁鸟因环境恶劣而身体虚弱,失去伙伴,更加强调了生命的脆弱与孤独。
在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绘江南的宁静景象,传达出一种对自由与归属的向往,尽管雁鸟面临忧虑与困扰,但它们依然在风中飞翔,象征着对理想与自由的不懈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描绘,也有对生命的深刻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全诗通过雁鸟的迁徙,探讨生命的脆弱与孤独,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和对自然环境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存的艰辛。
《鸣雁行》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韩愈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穷秋”是指哪个季节?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诗中提到的江南有何特征?
A. 水阔朝云多
B. 山高水远
C. 沙漠广袤
D. 风沙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