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29:02
原文展示:
长安逢故人
作者:郎士元 〔唐代〕
数年音信断,不意在长安。
马上相逢久,人中欲认难。
一官今懒道,双鬓竟羞看。
莫问生涯事,只应持钓竿。
白话文翻译:
数年来音信全无,没想到在长安意外相遇。
在马上久别重逢,彼此之间却认不出对方。
如今只顾懒于谈论官职,双鬓已渐渐斑白令人羞愧。
不要询问生活的琐事,只应携带钓竿悠然自得。
注释:
- 数年:指许多年,暗示时间的流逝。
- 音信断:音信指消息,断则表示失去联系。
- 不意:意外,出乎意料。
- 长安:唐代的国都,象征繁华与聚会。
- 马上相逢久:指在马背上相遇,久则表示很久未见。
- 欲认难:想要认出对方却很困难。
- 一官:指官职。
- 懒道:懒于谈论。
- 双鬓:指两侧的鬓发,暗指人的年龄。
- 羞看:感到羞愧不忍直视。
- 莫问生涯事:不必去询问生活的事情。
- 持钓竿:暗示一种闲适的生活方式。
典故解析:
- 长安:作为唐代的都城,长安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文化交流的重心,许多士人会在此聚会、相识。
- 钓竿:钓鱼象征着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反映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郎士元,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所知,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时局的感慨为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与旧友在长安重逢之时,表达了对往日友谊的珍惜和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反映出唐代士人的生活状态与心理。
诗歌鉴赏:
《长安逢故人》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与故友重逢的场景。诗人以“数年音信断”开篇,直接引出长期未见的主题,展现了时间的无情与距离带来的陌生感。接着“马上相逢久,人中欲认难”,在马背上相遇,却难以认出彼此,这种情感的隔阂更加强调了岁月的变迁。诗人一方面感慨官场生活的无趣,另一方面又以“持钓竿”的意象表达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反映出对官场的厌倦与对自然闲适生活的追求。这首诗以情感真挚、意象生动而著称,体现了唐代诗歌中对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数年音信断:表明时间的久远和联系的缺失,暗示着人生的变迁。
- 不意在长安:突显了相遇的意外性,长安象征繁华却又是孤独的地方。
- 马上相逢久:强调了重逢的珍贵和久别重逢的情感。
- 人中欲认难: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疏远,尽管相识却难以认出。
- 一官今懒道: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显示出士人的失落感。
- 双鬓竟羞看:通过外貌的变化反映内心的感慨与羞愧。
- 莫问生涯事:提倡不必追问生活琐事,表达出一种洒脱的态度。
- 只应持钓竿:将生活的理想化为钓鱼的悠闲,反映出对自然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音信断”与“在长安”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钓竿作为生活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自然闲适生活的向往,展现了唐代士人的生活哲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象征繁华、孤独。
- 钓竿:象征闲适、自在的生活态度。
- 双鬓: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郎士元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长安”象征着什么?
A. 乡村生活
B. 繁华与孤独
C. 远方的梦想
D. 官场的荣耀
-
“只应持钓竿”的含义是什么?
A. 忙于工作
B. 追求权力
C. 向往简单生活
D. 忘记过去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郎士元的《长安逢故人》与李白的《送友人》都表达了对离别与重逢的感慨,但郎士元侧重于岁月的流逝与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而李白则更强调友情的珍贵与感人的情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