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7:25: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7:25:05
何必穷搜到大宛,
仰山龙种出天然。
直方自得坤爻动,
坚瘦宜居灵寿先。
剩喜登山扶病足,
不妨倚壁伴清眠。
故人若问今无恙,
不似山僧故削圆。
何必要费尽心思去追寻大宛的珍品呢,
仰望高山,龙的种子自然生长。
方正的竹竿自得其乐,象征着天地之间的变化,
坚韧而瘦弱,适合居住,预示着长寿的先兆。
我仍然高兴于登山以扶助病足,
也不妨倚靠墙壁享受安静的睡眠。
如果老朋友问我现在是否安好,
我可不是像山中的僧人那样削瘦而圆润。
作者介绍:蔡戡,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蕴含哲理。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蔡戡晚年,表达了他对生活的豁达态度以及对自然事物的热爱,体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理念。
这首诗以竹杖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依恋。诗中通过对“竹杖”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自得其乐的心境。竹杖象征着坚韧与简朴,暗示诗人并不需要追求奢华的生活,而是享受那份来自自然的宁静与安宁。诗人以轻松的语气,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健康的珍惜。尤其是最后两句,既是对朋友的安慰,也是对自我的反思,显示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依恋、对健康的珍惜,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通过竹杖的象征,传达出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蔡戡的诗中提到的“大宛”指的是哪个地区?
A. 中亚
B. 东南亚
C. 西欧
诗中提到的“清眠”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愁
B. 宁静
C. 焦虑
诗中“故削圆”是与哪个角色进行对比的?
A. 山民
B. 山僧
C. 游子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杜甫的《望岳》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敬仰与思考,但更侧重于对自然的壮美描写,而蔡戡的《介卿送方竹杖以诗谢之》则更注重于对生活态度的反思与表达。两者在风格上虽有差异,但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