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42: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42:05
愚公方住谷,仁者本依山。
共誓林泉志,胡为尊俎间。
华莲开菡萏,荆玉刻孱颜。
爽气临周道,岚光入汉关。
满壶从蚁泛,高阁已苔斑。
想就安车召,宁期负矢还。
潘游全璧散,郭去半舟闲。
定笑幽人迹,鸿轩不可攀。
这首诗的内容可以翻译为:
愚公仍然居住在山谷中,仁者本应依傍山林。
我们共同发誓要追求山水的志向,何必在尊贵的宴席间徘徊?
华丽的莲花在水面绽放,荆玉的雕刻显得面容憔悴。
清爽的气息飘荡在周道,岚光透入汉关。
装满酒壶的蚂蚁在水面漂浮,高阁上已长满青苔。
想来是安车的召唤,宁愿期望负重而归。
潘安的游乐已如全璧散尽,郭子仪的闲适半舟已去。
我会笑那些隐逸的行迹,鸿轩之高不可攀。
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玉溪,唐代著名诗人,晚唐诗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作品以情感细腻、意象丰富、风格独特而著称,常常采用隐喻、象征的手法,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灵仙阁晚眺寄郓州韦评事》创作于李商隐晚年,正值他仕途困顿之际,诗中流露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生活的不满。这首诗写于他在灵仙阁的晚眺时刻,寄托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李商隐的《灵仙阁晚眺寄郓州韦评事》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感慨的诗作,从标题可见,诗人是在一个极富诗意的环境中写就,灵仙阁的晚景给他带来了许多遐想和感触。整首诗的基调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充满了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诗的开头,诗人以“愚公”和“仁者”作为引子,表达了理想和坚持的主题。愚公的移山精神与仁者的品德相结合,强调了追求志向的必要性。接着,诗人通过“华莲”和“荆玉”的对比,展现了生活的美好与艰辛,暗示着在追求理想的路上,艰难与美好常常相伴而生。
“爽气临周道,岚光入汉关”描绘了清新的自然景象,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感到内心的宁静,对世俗的繁华与浮躁产生了反思。接下来的几句提到“满壶从蚁泛,高阁已苔斑”,用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对理想的追求,虽然高阁已生苔斑,但诗人的心仍然向往着更高的理想。
最后几句“潘游全璧散,郭去半舟闲”,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潘安的游乐和郭子仪的闲适似乎都已成为过去,隐喻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诗的结尾“定笑幽人迹,鸿轩不可攀”更是将这一主题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自我价值的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通过自然美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展现了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愚公”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坚韧不拔的精神
B. 追求财富
C. 对自然的无知
D. 对政治的关注
“华莲”和“荆玉”的对比表现了什么?
A. 美好与艰辛的关系
B. 自然与人造的对比
C. 个人与社会的冲突
D. 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诗中提到的“鸿轩”象征什么?
A. 理想与目标的高远
B. 生活的安逸
C. 朋友的陪伴
D. 自然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