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5 05:50: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5 05:50:05
古风 其十四
作者: 李白 〔唐代〕
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
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
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
白骨横千霜,嵯峨蔽榛莽。
借问谁凌虐,天骄毒威武。
赫怒我圣皇,劳师事鼙鼓。
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
三十六万人,哀哀泪如雨。
且悲就行役,安得营农圃。
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
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
这首诗描绘了边关的荒凉与战乱中的悲惨景象。风沙弥漫的胡关,萧瑟之气充满了古往今来。秋天的树木凋落,草黄而枯,站在高处遥望敌人。荒凉的城池在广袤的大漠中显得孤寂,边邑的防御墙已无一处完好。白骨覆盖大地,寒霜横陈,荒草丛生。问谁在施加残酷的压迫,天骄之士在这里肆意威武。皇上的愤怒,调动了大军,鼓声四起。阳光下的和煦遭遇杀气,士卒们在中原骚动。三十六万的百姓,泪如雨下。只得悲伤地从事劳役,哪里能安置农田和园圃?看不见驻守边疆的子弟,又怎能知晓关山的苦涩?李牧如今已不在,边地的百姓只得以豺狼为食。
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享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想象丰富而著称,常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战乱频繁的时代,反映了边疆人民的苦难与无奈,表达了对战乱的深切忧虑。
李白的《古风 其十四》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强烈的情感,展现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悲凉。诗中开篇以“胡关饶风沙,萧索竟终古”描绘了边疆的荒凉,这种自然景象与人间苦难相结合,形成鲜明对比。接着,诗人通过“白骨横千霜”这一惨烈的意象,让人感受到战乱的残酷,令人心痛。李白在诗中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实的感慨,他质问“谁凌虐”,显示出对权力的控诉与对百姓苦难的深切同情。
整首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从对环境的描写,到对士兵和百姓的悲悯,最后达到对历史人物李牧的追思,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民族情怀。李白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将个人情感与历史命运紧密相连,使这首诗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经典之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战乱的深切忧虑和对边疆人民苦难的同情,展现了李白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历史人物的追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胡关”指的是哪个方向的边关?
A. 东边
B. 西边
C. 南边
D. 北边
诗人通过“白骨横千霜”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哀伤
C. 愤怒
D. 惊讶
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李牧是做什么的?
A. 文人
B. 将领
C. 商人
D. 学者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白与杜甫同为唐代伟大的诗人,但李白的诗多表现豪情壮志,而杜甫则更多关注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两者在风格与主题上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视角与个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