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02:26: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02:26:05
愍儒坑
作者:王安石 〔宋代〕
智力区区不为身,
欲将何物助强秦。
只应埋没千秋后,
更足诗人发冢人。
全诗翻译:
智力微薄的人并不为自己的利益而生存,想要什么来帮助强大的秦国呢?只应在千秋之后再被埋没,才更能使诗人发掘出那些埋藏于土中的人。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愍儒坑”可以理解为对历史中知识分子遭受压迫的同情,而“强秦”则强调了秦朝的统治对士人的影响与压制。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晚号穷睇,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诗词以清新、自然见长,常融入政治与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安石担任宰相期间,正值他推行变法,面对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诗中反映出对知识分子处境的关注与反思。
这首诗在短短的四句中,深刻揭示了历史与个人命运之间的关系。开头两句对比了个人的渺小与时代洪流的强大,强调了即便是有才智的人,也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王安石以“强秦”作为象征,既指秦国的强权,也暗指当时社会压迫知识分子和才华横溢之人的环境。
后两句则转向历史的深远,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即使是才华横溢的人,最终也难逃被埋没的命运,只有在千秋之后,诗人才可能重新发现这些被遗忘的人物。这不仅是对士人的同情,也是对历史的无奈,显示出王安石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象鲜明,通过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传达了深邃的历史观与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与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刻思考,揭示了在强权面前个人的渺小,以及对被遗忘者的同情与呼唤。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智力区区不为身”意指什么?
A. 个人智力渺小
B. 个人追求利益
C. 个人愿意牺牲
D. 个人拥有巨大智力
“强秦”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文化繁荣
B. 个人奋斗
C. 统治与压迫
D. 自由与解放
诗中提到的“埋没”主要指什么?
A. 被埋葬
B. 被遗忘
C. 被赞美
D. 被发现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愍儒坑》与杜甫的《登高》都表达了对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深思,但王安石更倾向于对知识分子的关注,而杜甫则体现了对社会苦难的关注。两者在情感基调和意象运用上各有千秋,但都深刻反映了历史的无情与个体的渺小。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