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00:03: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00:03:01
挽故钤辖赵公彦远词
平昔长材未一施,尚馀嘉誉蔼天支。
事亲养志人争仰,教子成名世共推。
盛德故应传后裔,清规谁为勒丰碑。
华林冈下寒泉水,隐隐雷声纪孝思。
这首诗表达了对已故赵公彦的追思。诗人回顾赵公彦过去的成就和美德,感叹他未能充分施展才华,但仍然赢得了众人的赞誉。诗中提到,子女们应当受到良好的教育以成就事业,世人也应当推崇这样的道德风范。盛德之人理应被后代传颂,但又有谁能为清规立下丰碑呢?最后,诗人描绘了华林冈下的寒泉水,隐约传来雷声,象征着对孝道的铭记与思念。
这首诗并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可以理解为对道德教育和孝道的强调。诗中提到的“教子成名”体现了古代对教育的重视,而“清规谁为勒丰碑”则反映了对美德传承的深入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赵公彦生平的回顾,表达了作者对道德与才能的深刻反思。诗的开篇以“平昔长材未一施”引入,显示出赵公彦虽具才华却未能充分展现的遗憾,暗示了时代对人才的忽视。接着,诗人提到“事亲养志”与“教子成名”,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反映出诗人对后代的期待与责任感。
诗的后半部分则更具哲理,提出盛德之人应当被后世铭记,但却质疑“清规”能否真正形成丰碑,显示出对道德传承的思考与困惑。最后一句提及“寒泉水,隐隐雷声”,以自然景象来寄托诗人的情感,雷声隐隐,既是对赵公彦的追思,也是对孝道的吟唱,形成了情感的共鸣。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展现了韩元吉深厚的文学功底。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中心思想在于对逝者的怀念,强调道德与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美德传承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长材”指的是:
A. 美德
B. 才华
C. 教育
D. 名声
诗人认为盛德之人应该:
A. 被遗忘
B. 被后代传颂
C. 被批评
D. 被忽视
最后一句中的“雷声”象征:
A. 喜悦
B. 哀思
C. 愤怒
D. 安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杜甫与韩元吉都关注社会与人性,但杜甫的诗多反映动荡岁月中的忧国忧民,而韩元吉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道德教化,二者的风格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