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39: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39:01
勘书
作者: 孙仅 〔宋代〕
儒家无外事,招客勘青编。
笔墨东西置,朱黄次第研。
频忧伤点竄,细恐误流传。
改易文辞正,增加字数全。
目因繁处倦,心向注中专。
端坐穷今古,披襟见圣贤。
疲劳时举白,游息或谈玄。
得兴忘昏旭,题名记岁年。
栖毫思确论,废卷恨忘篇。
鱼鲁皆刊定,谁人敢间然。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书籍修订和文化传承的重视。诗中提到,儒家学者不关心外部事务,只专注于编辑书籍。作者用笔墨整理书籍,逐步研磨朱笔和黄笔,细心修改,生怕流传出去的文字会有误差。每当进行文辞的修改时,字数也会相应增加。由于繁杂的工作感到疲倦,心中却仍然专注于书籍的注释。端坐于此,追溯古今,仿佛能看到圣贤的身影。疲惫时喝一口白水,偶尔可以闲聊一些玄妙的道理。兴致盎然时,忘却了时间的流逝,便在书上题名以记岁月。虽然思考沉重,但废弃的卷册却让人感到遗憾,最后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追求与坚持。
孙仅,宋代诗人,致力于文学创作与书籍编辑,崇尚儒学,重视文化的传承与修订。其诗作风格清新、雅致,常以个人的学习与思考为主题。
《勘书》创作于宋代,正是文化繁荣的时期,书籍的印刷与传播逐渐普及。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书籍整理与文化保存的重视,反映了当时士人对学术的追求和对流传的严谨态度。
《勘书》是一首充满书卷气和文化情怀的诗。诗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在书籍编辑过程中的专注与反思。开头两句指出儒家学者的专注精神,强调了内心修养的重要性。接下来的几句则描述了修订过程中的细致入微,笔墨的准备与研磨象征着作者对文字的严谨态度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整首诗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展现了宋代士人的精神风貌。在后面的描述中,作者不仅表达了对书籍的热爱,还流露出对历史与圣贤的敬仰。在悠长的书卷中,作者的思维与情感得以栖息,体现了文化修养与个人境界的结合。
结尾部分以“鱼鲁皆刊定,谁人敢间然”收束,强调了对于古籍修订的敬畏与责任,反映出作者对学术严谨的追求。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流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展现了书籍与知识的珍贵。
这首诗运用了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如“笔墨东西置”与“朱黄次第研”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节奏感。通过这些修辞,诗人传达了对文化的热爱与敬重。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对书籍的认真修订与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表达了作者对儒家学问的崇敬与对历史的思考。
诗中“儒家无外事”意指什么?
A. 专注于外部事务
B. 专注于内心修养
C. 忘却学问
D. 关心经济
“笔墨东西置”中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A. 地理方向
B. 两种颜色
C. 两种书写工具
D. 书籍与古籍
诗的最后两句强调了什么?
A. 书籍的无用
B. 对古籍的敬畏
C. 作者的无知
D. 文化的遗忘
对比孙仅的《勘书》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展现了对历史与文化的反思与情感,但孙仅更侧重于书籍的修订与传承,而杜甫则表达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孙仅的《勘书》,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