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50: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50:39
种芭蕉
作者:曾几 〔宋代〕
僧窗谁与晤,有竹两三竿。
栽培费老手,方法传多端。
朝朝问无恙,暮暮愁其乾。
调护阅三载,今年遽雕残。
芭蕉虽小草,长大不作难。
一身菡萏然,万窍玲珑间。
满中贮春水,烈日何能干。
以兹阴凉叶,代彼青琅玕。
但恐质柔脆,不堪岁祁寒。
人生无牢强,当作如是观。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僧人和他所种植的芭蕉之间的情感,以及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思考。诗中提到,窗外的竹子与僧人对话,种芭蕉需要老练的手艺,栽培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每天都在关心芭蕉的生长,夜晚又为其干枯而忧虑。经过三年的细心照料,今年却突然枯萎。虽然芭蕉是小草,但长大却并不困难。它盛开时的美丽让人感到春意盎然,面对烈日也能保持水分。用它的阴凉叶代替了青色的琅玕,但担心其质地柔弱,无法抵御严寒。人生如同种植,需以淡然的心态来对待。
作者介绍:曾几,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以诗歌见长,尤擅长描写自然景物,表现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一个平静的环境,诗人对芭蕉的种植充满了期待与关怀,反映了其内心的细腻与深思。
《种芭蕉》不仅是一首描写植物生长的诗,更深刻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成长与命运的思考。通过芭蕉的栽培,诗人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悟。诗中描绘了种植过程中的细心与努力,表现出一种耐心与执着。尤其是“朝朝问无恙,暮暮愁其乾”一句,揭示了诗人对生命脆弱的深刻理解,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脆弱。诗的最后,作者以“人生无牢强”作结,告诫人们应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伏。这种哲理性思考使得这首诗超越了单纯的自然描写,给人以深思的余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智慧与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种植芭蕉的过程,探讨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有竹两三竿”主要是为了营造什么样的环境氛围?
诗人对芭蕉的种植表现出怎样的态度?
“但恐质柔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担忧?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