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阳春歌》

时间: 2025-04-26 14:20:43

诗句

紫苔初泛水,连绵浮且没。

若欲歌阳春,先歌青楼月。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20:43

原文展示:

阳春歌
吴均 〔南北朝〕
紫苔初泛水,连绵浮且没。
若欲歌阳春,先歌青楼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初春时,紫色的苔藓在水面上泛起,像是连绵的波浪,浮动而又隐没。如果想要歌唱春天的美好,首先应当歌唱那青楼之中的明月。

注释:

  • 紫苔:紫色的苔藓,象征春天的初来,生机勃勃。
  • 连绵浮且没:形容水面上的苔藓起伏不定,若隐若现。
  • 歌阳春:歌唱春天,表达对春天的向往和赞美。
  • 青楼月:青楼是指妓院,月指明月,意指在这样的环境中,歌唱春天的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均,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字子云,号惭愧,生于江南,精于诗文。吴均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哲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阳春歌》创作于南北朝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文化交融的时代。吴均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思考。

诗歌鉴赏:

《阳春歌》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初景,展现了一个生机盎然的自然画面。诗中“紫苔初泛水”一句,色彩鲜明而富有动感,给人一种春水初生的感觉;而“连绵浮且没”则进一步渲染了春水的柔和与轻盈,仿佛让读者感受到水面上苔藓轻轻波动的细腻。接下来的“若欲歌阳春,先歌青楼月”则转向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思考,春天的美好不仅仅在于自然风光,更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这里的“青楼”象征着人间的繁华与喧嚣,明月则是人们情感与思绪的寄托。整首诗通过自然与人文的结合,传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紫苔初泛水:描写春水初起,苔藓浮出水面,生机勃勃。
  • 连绵浮且没:形容苔藓如波浪般起伏,变化无常,展现春天的动态美。
  • 若欲歌阳春:表达了对春天的向往,想要歌唱春天的美好。
  • 先歌青楼月:暗示在歌唱春天之前,先要感受人间的情感与繁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水与苔藓的状态比喻为波浪,生动形象。
  • 对仗:诗句之间形成呼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青楼与明月象征着人间的情感与美好,深化了诗的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对人间情感的珍视,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哲理的探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紫苔:象征春天的生命力。
  • :象征流动与变化,春水的涌动。
  • 青楼:象征繁华与人间情感的交错。
  • 明月:象征光明与希望,寄托着人们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紫苔”指什么? A. 紫色的石头
    B. 紫色的苔藓
    C. 紫色的花
    D. 紫色的水

  2. 诗中提到的“青楼”主要象征什么? A. 自然景观
    B. 人间的繁华与情感
    C. 古代建筑
    D. 诗人的住所

  3. “若欲歌阳春”中的“欲”意为? A. 想要
    B. 必须
    C. 可以
    D. 不想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孟浩然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但《阳春歌》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而《登鹳雀楼》则强调视野的开阔与壮观。两者各有特点,体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南北朝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查询

九华山费征君所居 江边有寄 偶题 春日登上元石头故城 箧中得故王郎中书 芳树 送沈先辈归送上嘉礼(一作送沈光及第后东归兼赴嘉礼) 寄杨秘书 钱塘府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宗士 逆天背理 栗玉花 怒不可遏 识略 釆字旁的字 单人旁的字 笔开头的成语 祸开头的成语 不费吹灰之力 衣字旁的字 移送 平铺直序 婉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草率将事 壅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鸾飞凤翥 比字旁的字 角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