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2:57: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57:41
斗柄危楼揭。望中原盘雕没处,青山一发。连海西风掀尘黯,卷入关榆悴叶。尚遮定浮云明灭。烽火十三屏前路,照巫闾知是谁家月。辽鹤语,正呜咽。微闻殿角春雷发。总难醒十洲浓梦,桑田坐阅。衔石冤禽寒不起,满眼秋鲸鳞甲。莫道是昆池初劫。负壑藏舟寻常事,怕苍黄柱触共工折。天外倚,剑花裂。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壮阔而又略显忧伤的景象。诗人站在高楼之上,遥望中原,看到被青山环绕的美丽景色。在西风的吹拂下,尘埃飞扬,带来一种萧条的感觉,仿佛卷入了关榆的凋零叶子。浮云的明灭令人感到迷茫,烽火连天的战乱让人心中不安,月亮似乎在巫山上闪烁,令人思绪万千。辽鹤的鸣叫声似乎在低语,仿佛在诉说着什么。春雷隐约传来,却难以唤醒沉沉的梦境。诗人坐在桑田之上,感叹人生的无常,心中满是惆怅。最后,诗人提到昆池的初劫,叹息人世间的波折。
朱祖谋,清代诗人,以其豪放壮阔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语言优美,富有哲思。
《喜迁莺 其二 书感》写作于清代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诗人面对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感受,表达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
这首《喜迁莺 其二 书感》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感和自然意象的诗作。诗人在高楼之上远望,展现了大气磅礴的视野,仿佛将整个中原的景象尽收眼底。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斗柄”、“青山”、“烽火”等,构成了一幅幅生动而又富有层次的画面。同时,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表达出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与思考。
诗中反复出现的“月”、“春雷”等意象,象征着希望与重生,但同时又伴随着对过往的怀念与惆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尤其是“总难醒十洲浓梦”的句子,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令人感同身受。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在豪放与悲凉之间徘徊,既有对壮丽自然的赞美,也有对历史的沉思,使得诗作不仅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也在思想上引人深思。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历史变迁的反思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从中流露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中的“斗柄”指的是:
A. 一种工具
B. 北斗星的指向
C. 一种动物
诗中“烽火”象征着:
A. 战争与动荡
B. 和平与安宁
C. 自然灾害
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感叹主要体现在:
A. 生命的无常
B. 对自然的热爱
C. 对历史的赞美
答案:
通过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两位诗人在情感表达与意象运用上的差异,展现出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