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1:39: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1:39:29
题僧房(一作题慈恩寺振上人院)
作者: 韩翃 〔唐代〕
披衣闻客至,关锁此时开。
鸣磬夕阳尽,卷帘秋色来。
名香连竹径,清梵出花台。
身在心无住,他方到几回。
我披上衣服听到客人到来,此时才打开门锁。
夕阳西下,钟声响起,卷起帘子看见秋色渐浓。
香气弥漫在竹林小径,清脆的梵音从花台传来。
身在此处而心中无牵挂,不知他乡来过几次。
此诗虽然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其表达的禅意和对闲适生活的追求,与中国古代文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相呼应。诗中提到的“鸣磬”和“清梵”,都是佛教文化中常见的意象,代表着宁静和超脱。
韩翃,字仲明,唐代诗人,先后任职于朝廷,曾以诗名被推崇。其诗风清新高远,常表达对自然、人生和佛教的思考。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佛教文化兴盛之时,诗人可能在慈恩寺或其他禅院中,感受到宁静的氛围和自然的美景,因而产生了写作的灵感。
《题僧房》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的深刻感受。诗的开头“披衣闻客至”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夜晚,诗人在听到客人来临的声音时,内心却没有一丝紧张和焦虑。随后,诗人通过“鸣磬夕阳尽”这一意象,将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相结合,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态度。卷起帘子,眼前的秋色让人感受到时光的流转与季节的更迭,诗人心中却依然保持着一种无执的状态。
词句中的“名香连竹径”与“清梵出花台”,不仅展现了环境的优美,更是暗示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后一句“身在心无住”更是道出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虽然身体在某处,但心灵却可以超脱,反映了佛教“无我”的哲学思想。这种对内心平静的追求,恰恰是唐诗中常见的主题,充分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洒脱与豁达。
整首诗以诗人的内心独白为主线,表现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强调了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超然的重要性。诗中流露出对自然和禅意的向往,具有深厚的哲理和人文关怀。
诗人在哪个时刻打开门锁?
“身在心无住”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鸣磬”代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