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7 04:35: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7 04:35:14
汉阳
作者: 张问陶 〔清代〕
揖让群峰势,容予一壑谋。
有身从海角,无梦望刀头。
贫贱悲生事,山川接壮游。
英雄留战地,沙树落残秋。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感慨与对人生境遇的思考。诗人表示,面对群峰的气势,自己只愿与一条山壑共谋;虽然身处海角之地,却没有追逐权势的梦想。生活的贫困与悲哀让人感到无奈,唯有在壮丽的山川中游历。最后,英雄们虽留在战场,但沙树却在残秋中凋落,暗示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无情。
作者介绍:张问陶(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怀。他的诗歌风格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清代,时代背景下,诗人面对频繁的战乱和社会动荡,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这首《汉阳》充满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崇敬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开头两句“揖让群峰势,容予一壑谋”,展现了诗人高远的志向与谦逊的态度。站在群峰之下,他并不渴望攀登到权力的高峰,而是愿意与一条山谷共同谋划,显示了其对自然的亲近与对人生态度的深思。接下来的“有身从海角,无梦望刀头”,则将个人的境遇与理想的对比揭示出来,表达出一种无奈的失落感。
在“贫贱悲生事,山川接壮游”中,诗人感叹生活的艰辛,但又在山川间寻找慰藉,体现出对生命的热爱与对自然的向往。最后两句“英雄留战地,沙树落残秋”则是对历史的沉思,英雄虽在,但岁月无情,令人感到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整首诗在对自然的描绘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感与人生哲理,引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受,以及对生命短暂与自然永恒的感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对哪种境遇表示无奈?
A. 富贵
B. 贫贱
C. 名声
D. 权力
诗中提到的“刀头”比喻什么?
A. 自然的险峻
B. 个人的欲望
C. 战争的残酷
D. 权势的顶端
诗人的态度是?
A. 渴望权力
B. 淡泊名利
C. 追求名声
D. 留恋战争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汉阳》与杜甫的《望岳》进行对比,杜甫在《望岳》中表达对高山的崇敬与渴望,而张问陶则是将对自然的敬畏与人生的反思结合,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