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49: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49:17
孟子·万物皆备
作者:陈普 〔宋代〕
一性之中兼万善,
人人无欠亦无余。
倍蓰什伯相为远,
性分之原岂有殊。
全诗可以翻译为:在同一种性情中包罗万善,人人都没有缺失或多余。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过是互相比较的结果,性情的根源又怎会有所不同呢?
本诗中提到的“性”与“万善”,与儒家思想中的人性论相呼应,强调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来源于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中具有向善的倾向,这与本诗的主题密切相关。
陈普,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他的诗词作品多以人性为主题,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性。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思想活跃之时,儒家思想对社会道德和人际关系的影响深入人心。作者通过此诗表达了对人性本善的理解,旨在倡导人们珍视内心的善良。
陈普的《孟子·万物皆备》以简练的语言探讨了人性与善良的关系,展现了深邃的哲学思考。诗的开篇“性之中兼万善”,直接指出了人的本性中包含着多种美德,体现了儒家对人性乐观的态度,认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善良。接下来一句“人人无欠亦无余”,进一步强调了在本性上人们的平等,人人都具备相同的善性,没有谁比谁更加优秀或欠缺。
在后两句中,“倍蓰什伯相为远”提示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往往是由于外在环境的影响,而非本性的差异。而最后一句“性分之原岂有殊”则是对前面的总结,重申了人性根本的统一性。这种哲理性的思考使得整首诗不仅有文学价值,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智慧。
整首诗在结构上简洁明了,语句对称,具有一定的音乐美感,读来朗朗上口。其主题与儒家思想相契合,鼓励人们关注内心的善良与和谐,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是探讨人性本善,强调人们在本性上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仅源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呼吁人们关注内心的善良与和谐。
诗中的“性”主要指什么?
A. 性别
B. 性情
C. 性格
D. 性质
“人人无欠亦无余”强调了什么?
A. 人的善恶
B. 人的平等
C. 人的差异
D. 人的价值
本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A. 人的本性各异
B. 人性本善,人人平等
C. 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D. 人的道德缺失
与《大学》中关于修身齐家的理念相对比,陈普的诗作更侧重于探讨人性本身的善良,强调个体之间的统一性与平等性。两者皆为儒家思想的体现,但侧重点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