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00:40: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00:40:07
赠灵鹫山道润禅师院
常恨烟波隔,闻名二十年。
结为清气引,来到法堂前。
薪拾纷纷叶,茶烹滴滴泉。
莫嫌来又去,天道本泠然。
我常常怨恨烟波将我们隔开,听闻您的名声已有二十年。
我特地结伴而来,寻求清净的气息,终于来到了您的法堂前。
捡拾纷飞的落叶,煮茶时泉水滴滴作响。
不要嫌弃我来来去去,天道本是如此冷静自如。
这首诗中提到的“灵鹫山”是佛教名山,象征着修行和智慧。道润禅师作为一个受人尊敬的高僧,吸引了许多求道者前来学习和参访。诗中表达了对道润禅师的崇敬,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贯休(约830—912年),字仲明,号元休,唐代诗人,著名的禅宗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融入佛教思想,反映出他对人生、自然的独特理解。
这首诗是在贯休听闻道润禅师名声后,特意前往灵鹫山的道场所作,表达了对禅师的敬仰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
贯休的《赠灵鹫山道润禅师院》展现了诗人对禅宗的深入理解和对高僧的崇敬。诗的开头以“常恨烟波隔”引入,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对道润禅师的仰慕。二十年的等待和思念,通过“闻名”二字,传达出对精神导师的期盼与向往。
接着,诗人通过“结为清气引”表达了自己追求清净、超脱的心志,来到了禅师的法堂,象征着对真理的渴望。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薪拾纷纷叶,茶烹滴滴泉”的细腻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自然的氛围,表现出禅宗追求的“无为”与“自然”。
结尾的“莫嫌来又去,天道本泠然”则是对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在这段文字中,贯休不仅展示了他对道润禅师的敬意,也反映出他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感悟。
整首诗反映了对禅宗的追求、对高僧的敬仰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常恨烟波隔”中的“烟波”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法堂”是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