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10:48:03
稽首无上尊,为世大慈父。
为悯一切众,流浪诸苦海。
滋无碍辨才,广为众生说。
譬如大火宅,随念得清凉。
又令诸穷子,获此大宝珠。
是真秘密藏,故名妙法华。
非思量分别,而以得解悟。
虽诸大菩萨,有所不能知。
况于声闻众,岂复闻妙义。
如来广开示,一一令悟入。
众生悉皆晓,而况于声闻。
我佛出现世,了此一大缘。
当如佛所说,是最为第一。
今此大比邱,舍所甚爱者。
百炼真黄金,销铄为书写。
具诸大宝贝,更以为庄严。
偷儿甚魁侩,如飞天药叉。
诸所经过处,悉为尸陁林。
大火所藏灭,毫发无遗馀。
龙天诸善神,悉力来加护。
究竟不得坏,我今同赞叹。
普告诸佛子,凡所见闻者。
信心自坚固,各各普授持。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48:03
宗演师金书妙法莲经
作者: 周紫芝 〔宋代〕
稽首无上尊,为世大慈父。
为悯一切众,流浪诸苦海。
滋无碍辨才,广为众生说。
譬如大火宅,随念得清凉。
又令诸穷子,获此大宝珠。
是真秘密藏,故名妙法华。
非思量分别,而以得解悟。
虽诸大菩萨,有所不能知。
况于声闻众,岂复闻妙义。
如来广开示,一一令悟入。
众生悉皆晓,而况于声闻。
我佛出现世,了此一大缘。
当如佛所说,是最为第一。
今此大比邱,舍所甚爱者。
百炼真黄金,销铄为书写。
具诸大宝贝,更以为庄严。
偷儿甚魁侩,如飞天药叉。
诸所经过处,悉为尸陁林。
大火所藏灭,毫发无遗馀。
龙天诸善神,悉力来加护。
究竟不得坏,我今同赞叹。
普告诸佛子,凡所见闻者。
信心自坚固,各各普授持。
这首诗表达了对佛法的崇敬和对众生的关怀。开头以恭敬的姿态向无上的尊者致敬,称其为人类的大慈父,因他对所有众生的苦难感到悲悯。他以无碍的智慧为众生讲解佛法,像在大火的房宅中,随时都能获得清凉的慰藉。那些贫困的孩子们,能够得到这颗大宝珠,即是佛法的真谛。因其是秘密的宝藏,故名为妙法华。真正的智慧不是通过思维和分析得来的,而是通过直观的领悟。即使是大菩萨也难以完全理解,何况是普通的声闻。佛陀广泛地传授教义,让众生都能明白,而声闻更是如此。佛陀出现在世间,是为了让人们明白这一重要的缘起。现在的大比丘,放下他所深爱的东西,炼制成真金,记录下这佛法的真谛。拥有了这些宝贵的智慧,更加增添了庄严。像那些贼一样的劣徒,犹如飞天的恶鬼,经过的地方都成为尸体的坟场。大火所藏之物尽皆毁灭,毫无残余。龙天等善神,齐心协力来保护这法宝,最终不会被毁坏。现在我同样赞叹不已,普遍告知所有的佛子,所有所见所闻的人,坚定信心,各自持守佛法。
作者介绍: 周紫芝(约1060-1130),字梦觉,号紫芝,宋代诗人和佛学家,擅长诗词,尤其以佛教诗闻名。其诗风兼具深邃的哲思与清新的意象,常以佛教教义为题材,表达对人生与宇宙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佛教思想在中国盛行之时,周紫芝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和诗词技巧,创作了此首诗,旨在传达佛法的博大精深以及对众生的慈悲。
这首诗以深厚的佛教思想为基础,展现了周紫芝对佛法的理解与尊重。诗中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强调了佛法的珍贵与深奥。开篇即以“稽首无上尊”为引子,表达了对佛陀的崇敬之情,而接下来的“为世大慈父”则点明了佛陀对众生的无限慈悲。诗中提到的“譬如大火宅,随念得清凉”,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众生所处的苦难与佛法的救赎力量。
作者通过对“妙法华”的引入,指出佛法的奥妙在于其不可思议的智慧,强调真正的理解并非依赖于思维的分析,而是通过内心的觉悟。在此,诗中也提到即便是大菩萨也有不知晓的部分,显示了佛法的广博与深邃。通过对大比丘的描绘,周紫芝传达了对修行者的期望,鼓励他们放下执念,追求更高的智慧。
整体来看,周紫芝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佛法的深切理解,也展现了其作为诗人对语言的精湛驾驭,营造出一种庄严而又宁静的氛围,使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佛教思想的深邃与美好。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佛法的深厚与智慧为核心,传达了对众生的慈悲与救赎,同时呼吁众生要坚定信仰,追求智慧与真理,强调佛法的不可思议与深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稽首无上尊”中的“稽首”意为:
A. 恭敬地低头
B. 高声呼喊
C. 快速走动
D. 坐下休息
“为世大慈父”是指:
A. 祖父
B. 佛陀
C. 普通人
D. 鱼类
诗中提到的“妙法华”是:
A. 一种花
B. 一种饮品
C. 一部佛教经典
D. 一种乐器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