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37: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37:09
叔孙通
作者:王令 〔宋代〕
弟子从来学未纯,
异时得失亦频频。
一官所买知多少,
便议先生作圣人。
弟子们从来学习都不够纯粹,
在不同的时间中获得和失去的也常常是频繁的。
一个官职的得失究竟有多少,
就有人讨论老师是否能成为圣人。
王令,字仲明,号白云,宋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他的诗作多关注社会现实,常常表达对当时政治和教育的思考。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士人理想的碰撞。诗人通过对弟子学习状况的观察,表达了对当时教育的担忧以及对“圣人”理想的反思。
《叔孙通》通过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诗人开篇即指出“弟子从来学未纯”,不仅反映了对当时教育质量的失望,也暗示了对学生学习态度的不满。在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用“异时得失”来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波动与不确定性,展现出一种无奈的现实感。
紧接着,诗人提到“一官所买”,用以讽刺当时社会中一些人通过金钱获得官职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普遍性使得人们质疑教育的真正意义,以及那些被称为“圣人”的人的真实价值。最后一句“便议先生作圣人”,则是对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质疑那些表面上看似德高望重的人是否真的值得尊敬。
整首诗以精练的语言、深邃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教育、社会与个人理想的思考,同时也对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提出了批评。
诗中运用了对比、讽刺等修辞手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例如,通过“学未纯”与“作圣人”的对比,突出学习与理想之间的差距。此外,诗中的“异时得失”也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
整首诗旨在探讨教育的缺失与社会现象的扭曲,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中知识与权力关系的思考,同时也反映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关注。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诗中的核心主题,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
“弟子从来学未纯”中,“未纯”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一官所买”意味着什么?
“便议先生作圣人”指的是对什么的质疑?
可对比王令的《叔孙通》和杜甫的《春望》,前者关注教育与理想的冲突,后者则关注国家与个人命运的关系,二者在主题上都反映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但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