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27: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27:01
己未唱第后谢恩诗
作者: 魏了翁 〔宋代〕
圣皇学问富春秋,当宁宵衣渴壮猷。
鹄立银袍天北阙,龙飞金榜殿西头。
彤池缪对三千字,黄甲俄输一二筹。
初学粗知存大体,纷更要洗洛阳羞。
这首诗表达了对皇帝的赞美与感激。首先,诗人提到皇帝的学问和治国才能如同春秋时代般富饶,任何时候都能保持清醒和雄心。接着描绘了皇帝在北阙高高在上的形象,以及在金榜之上飞翔的龙,象征着荣耀和权威。接下来提到,身穿黄甲的官员在彤池前对比着三千字的文章,意味着文才和才干的较量。最后,诗人自谦道,作为初学者,虽然粗略了解了大体,但还需要努力去洗净洛阳的羞耻,彰显个人的志向。
作者介绍:魏了翁,字子华,号紫微,南宋时期的诗人,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在诗词创作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常以直白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安定,文人众多,科举制盛行。诗人通过这首诗歌来表达对皇帝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自我鞭策,激励自己在文才上不断进步。
《己未唱第后谢恩诗》是一首极具时代特征的作品,诗人在对皇帝的歌颂中,流露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诗中的意象丰富,展现了皇帝的威严与学识,体现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与自省。诗的开头几句即以“圣皇学问富春秋”入题,直接展现了对皇帝的崇敬,并表明了诗人对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关注。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鲜明,使用了大量象征手法,如“龙飞金榜”,不仅传达出皇帝的权威,也隐含着科举制度下文人的理想与追求。彤池与黄甲的对比,暗示了文人与官员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表现了文人渴望荣耀的心态。
此外,诗的最后两句,则转向自我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学业的警醒与期待。此种自省不仅让整首诗更为饱满,也引发读者对个人努力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对皇帝的赞美与对自我努力的期待,传达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圣皇”指的是谁?
a) 诗人
b) 皇帝
c) 文人
“龙飞金榜”中“龙”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a) 学识
b) 权力
c) 财富
诗人希望通过努力学习来避免什么?
a) 失败
b) 羞耻
c) 忘记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魏了翁的《己未唱第后谢恩诗》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但魏了翁的诗更加专注于个人的努力与自省,而杜甫则更强调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