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9:32: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9:32:31
山行书事
作者: 长孙佐辅 〔唐代〕
日落风风高风高,驱车行远郊。
中心有所悲,古墓穿黄茅。
茅中狐兔窠,四面乌鸢巢。
鬼火时独出,人烟不相交。
行行近破村,一径欹还坳。
迎霜听蟋蟀,向月看蟏蛸。
翁喜客来至,客业羞厨庖。
浊醪夸泼蚁,时果仍新苞。
相劝对寒灯,呼儿爇枯梢。
性朴颇近古,其言无斗筲。
忧欢世上并,岁月途中抛。
谁知问津客,空作扬雄嘲。
夕阳西下,微风轻拂,驱车驶向远郊。
心中有所忧伤,古老的墓碑被黄茅覆盖。
茅丛中有狐狸和兔子的窝,四周是乌鸦的巢。
鬼火时而闪现,人烟稀少,仿佛与世隔绝。
走近破败的村庄,路途坎坷,弯曲难行。
迎着霜寒,听蟋蟀鸣叫,仰望明月,见蟏蛸爬行。
老翁喜迎客人到来,客人却为厨艺而感到羞愧。
浊酒恣意倾洒,时令果实依然新鲜。
互相劝酒对照寒灯,呼儿子去点燃枯枝。
性情质朴接近古人,所言无半点斤两。
忧愁和欢笑在世上并存,岁月悄然流逝。
谁能理解问路的客人,只是空作扬雄的嘲笑。
长孙佐辅(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具有幽静和淡泊的风格。
《山行书事》写于诗人游历郊外之时,心中感慨万千,正值夕阳西下,情景交融,抒发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慨,反映了唐代士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事的无奈。
《山行书事》以优美的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在秋日傍晚独行于郊外的情景。诗中通过细致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孤独与思考的氛围。开篇“日落风风高,驱车行远郊”描绘了落日与微风的交织,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画面。随后“中心有所悲,古墓穿黄茅”则转向内心的忧伤,古墓象征着逝去的时光与人事,黄茅的意象则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茅中狐兔窠,四面乌鸢巢”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荒凉的对比,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鬼火时独出,人烟不相交”,更是透露出一种孤独感,仿佛身处世外,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愈加明显。
最后几句通过与老翁的相聚,以及劝酒的场景,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却又因“客业羞厨庖”而显得微妙。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哲思,展现了唐代士人的高洁与孤傲。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际关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揭示了孤独与温情并存的复杂情感,体现了唐代士人的理想与追求。
“日落风风高”中的“风”指的是什么?
“古墓穿黄茅”中的“古墓”象征什么?
诗中提到的“翁喜客来至”表现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