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4:24: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4:24:43
送姚侍御充渭北掌书记
作者:李频 〔唐代〕
北境烽烟急,南山战伐频。
抚绥初易帅,参画尽须人。
书记才偏称,朝廷意更亲。
绣衣行李日,绮陌别离尘。
报国将临虏,之藩不离秦。
豸冠严在首,雄笔健随身。
饮马河声暮,休兵塞色春。
败亡仍暴骨,冤哭可伤神。
上策何当用,边情此是真。
雕阴曾久客,拜送欲沾巾。
北方战火频繁,南方山头战斗不断。
刚刚易帅的抚绥,掌管事务的人都很重要。
书记的才华偏偏被称道,皇帝的心意更为亲近。
绣衣的官员在出行,绮丽的街巷中互相告别。
报国的责任迫在眉睫,边疆不离秦地。
严肃的官帽高高在上,笔力雄健随身携带。
黄昏时分马饮河水,和平的气息逐渐弥漫春天。
败亡的骨头仍然暴露,冤屈的哭声令人心痛。
上策该如何使用,边疆的情势才是真实。
雕阴之下我已久居,送别时眼泪湿巾。
李频,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因其作品风格多样而被后人所称道。他的诗歌往往涉及边疆和战争,展现了他对国家大事的关注。
这首诗写于唐代边境战乱的时期,反映了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和诗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思考。诗中以送别同僚为背景,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与深邃的情感,描绘了战乱中的北境与南山的景象。开篇便以“北境烽烟急,南山战伐频”引入,展现出紧张的局势和频繁的战斗,给人以紧迫感。接着,诗人通过“抚绥初易帅,参画尽须人”表达了对新任官员的期待与重视,强调了治理国家的重要性。
诗中提到的“绣衣行李日,绮陌别离尘”,则表现了官员出行时的繁华与告别的伤感,暗示着即将面临的危险与动荡。随着“报国将临虏,之藩不离秦”的吟唱,诗人愈发突显出国家安危的紧迫感,表达了对边疆事务的深切关注。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饮马河声暮,休兵塞色春”描绘了一幅和平的画面,而“败亡仍暴骨,冤哭可伤神”则反映了战争带来的苦痛与悲伤,进一步加深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最后,诗人以“上策何当用,边情此是真”作结,表现了对未来的无奈与思考,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整首诗通过对战乱与和平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注与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对友人的送别之情,情感真挚,反映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
诗中提到北境的状态是:
A. 烽烟急
B. 宁静
C. 花开
D. 和平
“绣衣行李日”中的“绣衣”指的是:
A. 普通百姓
B. 官员
C. 战士
D. 商人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个人情感
B. 战争与和平
C. 自然景观
D. 生活琐事
答案: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边疆的景象,但侧重于壮丽的自然景观与民族情怀,而李频则更多地关注于战争带来的忧虑与思考,二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