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9:07: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9:07:23
太皇谢太后挽章 其二
大漠阴风起,羁孤血泪县。
忽闻天下母,已赴月中仙。
哀乐浮云外,荣枯逝水前。
遗书乞骸骨,归葬越山边。
这首诗描绘了在大漠中阴风怒号,孤独的我流下了血泪。忽然听说天下的母亲已经升天,成为了月中的仙女。悲哀与快乐在浮云之外,荣华与枯萎在逝去的水流之前。遗留下来的书信请求能将遗骸带回,安葬在越山的边缘。
“天下母”这一称谓不仅体现了太皇太后的身份地位,也反映了古代对母亲的崇高敬意。在古代社会,母亲常被视为家庭和国家的象征。这首诗表达了对太皇太后深切的怀念之情,蕴含了对母爱的感恩与悲痛。
作者介绍: 汪元量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其诗作以感情真挚、意象丰富著称。他的作品多表现对生活、自然和人情的深刻理解。汪元量的诗风清丽、典雅,深受当时文人的推崇。
创作背景: 此诗是为悼念太皇太后而作,表现了作者对她的深切怀念与追思。太皇太后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表达了对逝者的敬仰与悲痛。
这首《太皇谢太后挽章 其二》通过描绘大漠的阴风与孤独的心情,引导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太皇太后的深切怀念。开篇的大漠阴风,既是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是诗人内心悲伤的映射。随着诗句的展开,作者通过“天下母”的称呼,将太皇太后塑造为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升华了对其的敬仰之情。
诗中“已赴月中仙”描绘了太皇太后去世后化为仙女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于死亡与超脱的理解。这种超脱不仅是对逝者的怀念,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接下来的“哀乐浮云外,荣枯逝水前”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表现了对生死荣枯的哲学思考,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而又淡然的态度。
最后,诗人以“遗书乞骸骨,归葬越山边”结束,表达了对逝者的殷切期盼,希望能够安葬她于故土,体现了对亲情的珍视与对故乡的眷恋。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既有对逝者的缅怀,也有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太皇太后的追思,表现了对母爱的敬仰与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思考,揭示了亲情与人生的珍贵。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大漠阴风起”中“大漠”指的是什么?
诗中“天下母”是指谁?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首诗都表达了对逝去事物的深切怀念,但汪元量的诗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杜甫则是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两者在用词和意象上虽有不同,但都体现了人对生命、亲情的思考与感慨。
以上是对《太皇谢太后挽章 其二》的全面解析和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