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0:38: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0:38:27
秋莺歌
作者: 王禹偁 〔宋代〕
淮南八月尚有莺,
关关无异来时声。
东风抬举如篁舌,
何事经秋犹未绝。
饥鸶病鹤亦能鸣,
凤鸟不听何处说。
在淮南的八月,依然能听到莺鸟的歌声,
它们的鸣叫与往日没有什么区别。
东风轻轻地托起了它们,仿佛它们的舌头在歌唱,
为什么到了秋天,这歌声依然没有停止呢?
即使是饥饿的鸶鸟和生病的鹤也能发声,
而凤凰却听不到这些来自何处的声音。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凤鸟不听何处说”中的“凤鸟”象征着高贵的生物,但它却听不到周围的声音,似乎暗示着人们在繁华中往往忽视身边的真实情感和声音。
作者介绍
王禹偁(1049年-1116年),字宗道,号石湖,宋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作多涉及自然景物及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创作背景
《秋莺歌》创作于王禹偁的晚年,时值社会动荡与个人境遇的交织,表达了他对生命、自然及人世的思考。
《秋莺歌》以莺鸟的鸣叫为引子,展现了秋季的独特韵味和自然景观。诗中通过描绘八月依然有莺鸣的景象,反映出一种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留恋。王禹偁用“关关无异来时声”来表现莺鸟的歌唱依旧动听,似乎在暗示着即使季节变迁,生命的美好与音韵依然存在。
诗中提到的“东风抬举如篁舌”形象地描绘了东风轻拂的情景,生动而富有韵律感。这里的“篁舌”隐喻着鸟鸣的清脆,也表现了自然界的和谐。接下来的“何事经秋犹未绝”则引发了读者对时间流逝及生命延续的思考,在自然的轮回中,莺鸣声不绝,似乎在传递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最后两句“饥鸶病鹤亦能鸣,凤鸟不听何处说”则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即使在困境中,生命依然在歌唱,而那些高贵的存在却未必能听到这些声音。这样的对比令人唏嘘,也展现了王禹偁对生命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与对自然的敬畏,展现了在变迁的季节中,生命的顽强与美好。通过对莺鸣的描绘,传达出一种对自然和生命的理解与反思。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淮南”指的是哪个季节的鸟唱?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诗里提到的“凤鸟”象征什么?
A. 低贱的生命
B. 高贵与理想
C. 自然的力量
D. 一种鸟类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对比王禹偁与李白的作品,两位诗人在描写自然时,王禹偁更侧重于细腻的观察与内心的感受,而李白则更多表现豪放与奔放的情感,二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出不同的历史背景与个人风格。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