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9:46:28
原文展示
混成初造物,幽绝故离群。
入户清容月,分栖淡借云。
木阴阑暑气,泉滴厌秋闻。
欲索秦人记,消磨篆不文。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自然的幽静与美丽,表达了作者对世外桃源的向往。诗的开头提到宇宙初生的混沌,暗示一种自然的原始状态。接着,诗人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环境,白天月光清澈,夜间云朵轻薄,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描写树荫和泉水声,营造出一种清凉的环境,令人厌倦秋天的沉闷。最后,诗人提到想要寻找古秦的记忆,却发现篆书已经模糊不清,表达了一种对历史和记忆的惋惜。
注释
- 混成:指宇宙初生时的一种混沌状态。
- 幽绝:形容环境的幽静和隔绝,表示与世隔离。
- 清容月:形容月光洁白透亮,给人一种清新之感。
- 分栖淡借云:意指与云朵相伴,栖息于清淡的环境中。
- 木阴:树木的阴影,给人以凉爽的感觉。
- 泉滴:泉水滴落的声音。
- 秦人记:指古代的秦朝人所记载的事物,暗喻历史遗迹。
- 消磨篆不文:指古文字已模糊不清,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遗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泾,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三岩游》创作于一个安静的环境中,诗人可能在游历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与静谧,借此表达对喧嚣世俗的逃避与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三岩游》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一个与世隔绝、宁静优雅的环境。诗的前两句“混成初造物,幽绝故离群”引入了自然的原始状态,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随后,诗人通过“入户清容月,分栖淡借云”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仿佛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月光洒在大地上的美丽。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木阴阑暑气,泉滴厌秋闻”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宁静的感觉,树荫和泉水的描写使人感到清凉舒适,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抛诸脑后。最后两句“欲索秦人记,消磨篆不文”则转入对历史的思考,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古代文化遗失的惋惜。
整首诗在意境上呈现出一种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以及对历史记忆的珍视。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情感真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混成初造物:描绘宇宙初生的状态,传达出一种原始混沌的感觉。
- 幽绝故离群:强调环境的幽静和与世隔绝,暗示诗人在这里寻求内心的宁静。
- 入户清容月:月光透过窗户,清澈明亮,营造出一种清新的氛围。
- 分栖淡借云:与云相伴,给人一种轻松、淡泊的感觉。
- 木阴阑暑气:树荫下的凉爽,表现出夏天的清凉气息。
- 泉滴厌秋闻:泉水滴落的声音让人厌倦秋天的沉闷,表现出对秋季气候的不满。
- 欲索秦人记:想要寻找古代秦朝的记忆,表现出对历史的追溯。
- 消磨篆不文:古文字已经模糊不清,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消逝。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物比作心灵的归宿,增强意象的表现力。
- 拟人:水滴声被赋予情感,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感受。
- 对仗:如“木阴阑暑气,泉滴厌秋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向往与对历史的惋惜,表达了诗人渴望逃离喧嚣、回归自然的情感,同时也反映出对历史文化遗失的深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混成:象征自然的原始状态,体现了自然的力量与和谐。
- 月:象征宁静与纯洁,代表着诗人内心的清明。
- 云:象征轻盈与自由,表达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木阴:象征庇护与凉爽,代表自然的安逸。
- 泉水:象征生命与清新,体现自然的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混成初造物”指的是什么状态?
- A. 人类文明
- B. 自然的原始状态
- C. 现代社会的喧嚣
-
诗中“入户清容月”表达了什么?
- A. 月光的美丽
- B. 人类的活动
- C. 秋天的气息
-
“欲索秦人记”中的“秦人”指代的是哪个朝代?
答案
- B. 自然的原始状态
- A. 月光的美丽
- C. 秦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对自然与人生命的思考。
- 《山中问答》王维:描绘山水之间的宁静与和谐。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与《三岩游》对比
- 主题: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但《静夜思》更侧重对亲情的思念,而《三岩游》则强调与世隔绝的宁静。
- 意象:李白的月光意象与刘泾的自然景色相辅相成,都是对宁静的追求,但表现方式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和《楚辞》相关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