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1:06: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1:06:26
槐黄时节早相期,留滞田园阻暂依。
闻道程文太超轶,却因诗句接光辉。
君能活计如公理,我愧生涯负表微。
已向青山托遗老,不应专有谢玄晖。
在槐树花黄的季节,我们早已约定相会,
可是因留恋这片田园,暂时无法相聚。
听说程文的才华超群,远胜于我,
但我却因诗句的照耀而感到荣光。
你能像公理那样活得精彩,而我却惭愧地觉得自己微不足道。
我已经把余生寄托在青山之中,
不应只让谢玄的光辉独占这片天地。
作者介绍:李之仪,宋代诗人,字季甫,号逸叟,出生于宣州。李之仪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常以田园诗、咏物诗见长。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李之仪与友人相约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身成就的自谦。李之仪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友谊的珍贵,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才华的自我反思与惭愧。
《庄居寄友人》展现了李之仪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我的深刻反思。诗歌开篇以“槐黄时节”引入,生动描绘了春夏之交的美好时节,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与盎然。在这样的时节,诗人与友人之间的约定显得格外珍贵。但随之而来的“留滞田园”则表现了内心的矛盾与无奈,尽管期待重逢,却因对田园的留恋而无法成行。这种对自然与友情的双重珍视,使得诗歌充满了温情。
在对友人程文的赞美中,李之仪表现出对朋友才华的钦佩,使用了“超轶”一词,强调了其卓越之处,而“诗句接光辉”则暗示了诗歌的力量与美。李之仪自谦地认为自己“负表微”,体现出他对自身成就的不满与追求更高理想的渴望。在最后两句,诗人将自己的余生寄托于青山之中,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谢玄的敬仰,进一步突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优美的意象,展现了李之仪对友谊、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逐句解析:
槐黄时节早相期:在槐树花黄的时节,我们早已约定相见。这里的“槐黄”象征着春夏交替的美好时光,友人之间的约定也显得温暖而亲切。
留滞田园阻暂依:因留恋这片田园,暂时无法相聚。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依恋,反映出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闻道程文太超轶:听说程文的才华超群,远胜于我。表现了对朋友才华的钦佩。
却因诗句接光辉:但我却因诗句的照耀而感到荣光。诗句的力量使得李之仪感受到光辉与荣耀。
君能活计如公理:你能像公理那样活得精彩。这里的“公理”可能指代理想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友人生活的赞美。
我愧生涯负表微:而我却惭愧地觉得自己微不足道。表现了自谦的态度。
已向青山托遗老:我已经把余生寄托在青山之中。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不应专有谢玄晖:不应只让谢玄的光辉独占这片天地。强调了对理想与成就的追求。
修辞手法:
该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友谊的珍视与自我反思。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友人之间的情谊,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同时流露出对自身平凡的自谦与对高洁人格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槐黄”指的是什么季节?
A. 春夏交替
B. 秋冬交替
C. 冬季
D. 夏季
李之仪对程文的态度是什么?
A. 嫉妒
B. 钦佩
C. 无所谓
D. 讽刺
“已向青山托遗老”中的“青山”象征什么?
A. 家乡
B. 隐逸生活
C. 繁华都市
D. 朋友
答案:1. A 2. B 3. 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但李之仪的诗更加突出友情的主题,而王维则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心灵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