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3:15: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15:40
邠郊泉脉动,落日上城楼。
羊马水草足,羌胡帐幕稠。
射雕过海岸,传箭怯边州。
何事归朝将,今年又拜侯。
在邠郊泉水流动的地方,落日照耀着城楼。
羊和马都很充足,水草丰盈,羌族和胡人的帐篷密集。
猎鹰飞越海岸线,传递箭矢让边州的人心生畏惧。
今年为什么要归朝廷呢?又要去拜见侯爷了。
李端,字季长,唐代诗人,以边塞诗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边疆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边关生活的感慨。
此诗创作于唐代边疆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可能身处于边疆,目睹了边民的生活与战事的纷扰,表达了对战争的忧虑、对边塞生活的描绘以及对归朝的无奈。
《边头作》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展现了唐代边疆的自然景观与生活状态。诗的开头描绘了夕阳西下,泉水潺潺的宁静景象,形成了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接着,诗人提到羊马丰盈,水草充足,展现了边疆的富饶与生机。然而,这种安宁并没有持续太久,紧接着出现的“羌胡帐幕稠”则暗示了边疆生活的复杂性,羌族和胡人的存在让边境生活充满了不安和危机。
“射雕过海岸,传箭怯边州”一句则展现了边疆的紧张气氛,猎鹰象征着勇猛和不屈,而箭矢的传递则意味着战斗的迫近。这种对比让人感受到边疆生活的两面性,既有丰饶的自然资源,又有战争的阴影。
最后两句则表现了诗人对归朝的思考与无奈,尽管身处边疆,仍需向朝廷请安。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官员身份的束缚与责任。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将边疆的生活状态与诗人的内心感受紧密结合,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独特魅力。
诗歌表达了对边疆生活的复杂感受,既有自然的富饶,又有外族的威胁,同时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与思考。整体情绪在宁静与紧张之间游走,深刻揭示了边塞生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诗中提到的“羌胡”指的是哪个民族?
A. 汉族
B. 苗族
C. 羌族和胡人
D. 藏族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对边疆生活的热爱
B. 对官场生活的无奈
C. 对战争的恐惧
D. 对自然的赞美
诗中的“射雕”象征着什么?
A. 宁静
B. 战斗与勇气
C. 富饶
D. 归乡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