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3:02: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3:02:22
亡友文与可有四绝,诗一,楚词二,草书三,画四。与可尝云世无知我者,惟子瞻一见,识吾妙处。既没七年,睹其遗迹,而作是诗。笔与子皆逝,诗今谁为新。空遗运斤质,却吊断弦人。
我的亡友文与可有四种绝技:一首诗,两首楚辞,三幅草书,四幅画。他曾经说过,世上没有真正理解他的人,只有你,子瞻,见过他,才明白他的妙处。如今他已经去世七年,看到他的遗迹,我写下了这首诗。书法和他都已逝去,如今还有谁能再创作新作呢?只剩下那把运斤的刀,却在为断弦之人而悲叹。
作者介绍: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清新著称,多反映出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对亡友文与可的怀念之中,表达了对友人的钦佩与对艺术的追思。文与可的逝去令苏轼感到无比遗憾,作品深刻地反映了艺术的无常与友谊的珍贵。
此诗通过缅怀亡友文与可,展现了苏轼对艺术与友谊的深刻思考。文与可的绝技不仅包括诗词和书法,还涵盖了绘画,体现了文人多才多艺的传统。他在世时,苏轼便深感文与可的才华,认为世上无知他者,只有自己能理解其妙处。七年后的回首,既是一种怀念,也是一种悲叹,表达了对朋友的怀念之情及对艺术生命的感慨。
诗中“笔与子皆逝,诗今谁为新”一句,深刻地反映了艺术创作的难度与孤独感。随着朋友的离去,艺术的传承似乎也遇到了阻碍,留下的只有空遗之叹。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既有对友人的哀悼,又有对艺术的不屈追求,展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及对艺术传承的思考,表达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敬仰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文与可的四绝中,不包括哪一项?
a) 诗
b) 书法
c) 音乐
d) 画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子瞻”是指谁?
a) 文与可
b) 自己
c) 陆游
d) 杜甫
诗中“笔与子皆逝”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友谊的珍惜
b) 对艺术的无奈
c) 对自然的向往
d) 对生活的快乐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