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大觉高僧兰若(和尚去冬往湖南)》

时间: 2025-07-12 22:40:12

诗句

巫山不见庐山远,松林兰若秋风晚。

一老犹鸣日暮钟,

诸僧尚乞斋时饭。

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

飞锡去年啼邑子,献花何日许门徒。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12 22:40:12

原文展示

巫山不见庐山远,松林兰若秋风晚。
一老犹鸣日暮钟,诸僧尚乞斋时饭。
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
飞锡去年啼邑子,献花何日许门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巫山和庐山之间的遥远距离,以及松林和兰若在秋风中的萧瑟。虽然一位老和尚依然在黄昏时分敲响钟声,但众多僧人仍在乞求斋饭。香炉峰的颜色隐没在晴朗的湖水中,种植杏树的仙家靠近白榆树。去年我飞锡(出行)时听见乡村的孩子们哭叫,献花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允许我的门徒呢?

注释

  • 巫山:指位于今重庆的巫山,以云雾缭绕著称。
  • 庐山:位于今江西,以壮丽的山水风光著称。
  • 兰若:寺院的意思,此处特指僧侣修行的地方。
  • 鸣日暮钟:指黄昏时分敲响的僧钟,象征时间的流逝。
  • 斋时饭:指和尚们的日常饮食,通常是施舍的食物。
  • 香炉峰:指山的名字,常用于形容佛教圣地。
  • 飞锡:古代僧人出行持锡杖,表明出游或行脚。
  • 啼邑子:形容乡村儿童的哭声。
  • 献花:指供奉花朵,表达对佛的敬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盛唐的繁华与安史之乱的动荡,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的苦难与人民的疾苦。杜甫的诗风以沉郁顿挫著称,常有忧国忧民之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杜甫晚年,他因战乱流亡四方,时常寄居于他人之处,心中充满对故乡的怀念和对佛教的向往。诗中对寺庙生活的描绘,透露出他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大觉高僧兰若》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作,展现了作者对宗教生活的感悟与对世事的沉思。诗的开头便以巫山和庐山的遥远对比,揭示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渺小感。接着,描绘了松林与兰若在秋风中的静谧,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

在对老和尚和僧人的描写中,杜甫突出了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尽管老和尚依然在暮钟声中坚持自己的信仰,众僧却还在乞求食物,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对世俗的依赖。香炉峰的隐蔽更是暗示了内心的追求与外界的隔绝,显示出一种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最后两句,提及飞锡与献花,既有对往昔的追忆,也暗含对未来的期许,表现出一种对精神追求的执着与渴望。整首诗在孤独与宁静中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哲理,反映出杜甫对人生、信仰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巫山不见庐山远:以巫山与庐山的遥远对比,反映作者的孤独感与对理想的向往。
  2. 松林兰若秋风晚:描绘秋风中的松林与兰若,营造出冷清与宁静的氛围。
  3. 一老犹鸣日暮钟:老和尚在日暮时分敲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坚持。
  4. 诸僧尚乞斋时饭:众僧仍在乞讨,表现出对生活的依赖与无奈。
  5. 香炉峰色隐晴湖:香炉峰的景象隐没在湖水中,暗示内心的追求与外界的隔绝。
  6. 种杏仙家近白榆:描绘与仙人生活的接近,象征着理想与世俗的碰撞。
  7. 飞锡去年啼邑子:回忆过去的出行与乡村的哭声,带有对故乡的思念。
  8. 献花何日许门徒:询问献花的日子何时能够被门徒接受,表达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对比:巫山与庐山的对比,突出距离与孤独感。
  • 意象:松林、兰若、香炉峰等意象构建出清幽宁静的氛围。
  • 拟人:将时间与生命拟人化,表现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宁静的寺院生活,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对生命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无奈,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巫山:象征着遥远的理想与追求。
  • 庐山:代表着生命的高峰与不可及的目标。
  • 松林与兰若:象征着宁静的修行环境。
  • 香炉峰:代表着佛教的圣地与内心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两座山分别是哪个?

    • A. 泰山与华山
    • B. 巫山与庐山
    • C. 峨眉山与黄山
  2. “一老犹鸣日暮钟”中的“一老”指的是谁?

    • A. 诗人自己
    • B. 一位老和尚
    • C. 诗中的僧人
  3. 诗中的“飞锡”指的是什么?

    • A. 去年出行
    • B. 飞行的工具
    • C. 离开佛教的行为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寄蜀僧陆鸿渐》王维:描绘了宁静的修行生活与对世俗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李白在表达孤独与理想的主题上,杜甫更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李白则偏向于个体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 《杜甫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研究》

以上内容可以帮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大觉高僧兰若》的艺术魅力及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用前韵答李行正教授 缀古诗怀家 书周开祖子抱一发愿文后 赠王推官允中 蔡州叔父金部挽辞别二首 其二 谒岱祠即事 赴广陵道中三首 其二 满江红 赴玉山之谪,与诸父泛舟大泽,分题为别 饮酒二十首同苏翰林先生次韵追和陶渊明二十 次韵金乡宰韩宗恕寺丞见赠三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折文旁的字 似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淹荠燎菜 鸟字旁的字 橛株驹 威仪孔时 禳星 干字旁的字 结草之固 以一篑障江河 爻字旁的字 俗不可耐 言字旁的字 记丑言辩 凡结尾的成语 卑之无甚高论 千秋令节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