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23: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23:42
听筑长围几万重,将军匹马独临戎。
天山扫雪兵犹战,青海啼乌帐已空。
拜表泪流秋草上,弯弓弦断夕阳中。
男儿欲报君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
听说那长城被筑得高高的,层层叠叠数以万计;将军独自骑马,走上战场。
天山的雪刚刚被扫去,士兵们仍在战斗;青海的乌鸦啼鸣,帐篷已经空荡荡。
拜表时泪水洒落在秋天的草地上,弯弓的弦在夕阳下已断裂。
男子汉想要报答君主的恩情,死在沙场上才算是一个好的结局。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子才,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文人。他以才情横溢、风格独特而闻名,主张诗歌的自然和真情。他的作品往往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个体情感的深刻描绘。
《哭襄勤伯鄂公》是袁枚为悼念鄂公(即襄勤伯)而作。鄂公是一位忠诚的将领,曾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诗中通过对战斗的描绘,表现出对鄂公的悼念和对武士忠义精神的赞美,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忠诚与牺牲的崇高追求。
这首诗以强烈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对鄂公的深切怀念和对忠臣的崇敬。开头两句通过描绘长城的巍峨和将军的孤独,突显了战场的艰苦和将军的勇气,展现出一种英勇无畏的气概。“天山扫雪兵犹战”,用自然景象与战争的激烈对比,表现出战斗的残酷和士兵的坚韧不拔。青海的乌鸦啼鸣,象征着离别的哀伤,也反映出战后的荒凉。
后两句中,拜表泪流、弯弓弦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前者是对逝去忠臣的悼念,后者则是对未来的无奈与绝望。最后一句“男儿欲报君恩重”,彰显了忠臣的责任感与牺牲精神,表达了对士人理想的追求,最终以“死到沙场是善终”总结,展现了对忠义的最高礼赞。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士人的忠诚与勇敢,令人感受到一种悲壮的美。
整首诗以悼念鄂公为主旨,表达了对忠诚、勇敢的士人精神的赞美,强调了为国捐躯的崇高理想,展现了古代士人对君主的忠诚和对战争的深刻思考。
诗中提到的将军是如何表现出孤独的?
A. 在长城上
B. 匹马独临戎
C. 拜表时流泪
D. 青海啼乌
诗中的“青海啼乌”象征什么?
A. 战斗的激烈
B. 离别的哀伤
C. 军营的繁华
D. 自然的美丽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爱情的美好
B. 忠诚与牺牲
C. 自然的壮丽
D. 生活的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