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5:45: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5:45:04
送臻师二首
昔去灵山非拂席,
今来沧海欲求珠。
楞伽顶上清凉地,
善眼仙人忆我无。
苦海迷途去未因,
东方过此几微尘。
何当百亿莲花上,
一一莲花见佛身。
在过去,我曾离开灵山并不是因为疲倦,而是如今我来到沧海,渴望寻求佛珠。在楞伽山顶的清凉之地,不知道那位善眼的仙人是否还记得我。苦海中的迷途并不是因为我走错了路,而是在东方的这片土地上,经过的微尘又有多少呢?何时我能够在那亿万朵莲花之上,看到每一朵莲花中都显现出佛的身影呢?
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诗人,因其作品具有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而被称为“诗中之王”。李商隐的诗风独特,常以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著称。
《送臻师二首》是在李商隐的晚年创作的,诗中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追求和对师友的思念,反映出他对人生苦乐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境界的渴望。
李商隐的《送臻师二首》展现了他对人生苦短、追求真理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昔去灵山非拂席”引入,瞬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哲理的境界。灵山象征着理想和智慧,而“沧海欲求珠”则体现了对真理的渴求和追寻。在面对生活的苦海时,李商隐并不迷茫,反而以“东方过此几微尘”来强调生命的渺小与短暂,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接下来的“何当百亿莲花上”则展示出一种渴望的理想状态,亿万朵莲花象征着觉悟与纯洁,诗人希望在这些莲花上看到佛身,表达出对超脱和解脱的向往。整首诗以佛教意象为背景,融合了个人感受与哲理思考,使得作品既有深邃的内涵,又不失感性的表达。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对仗与象征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美和表现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与启迪。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苦乐的深刻思考,对理想境界的渴望,以及对师友的思念,展现了佛教文化的深邃和丰富的精神追求。
李商隐的《送臻师二首》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诗中提到的“灵山”最能象征什么?
李白的《月下独酌》与李商隐的《送臻师二首》都关注个体的孤独与追求,但李白更倾向于豪放与洒脱,而李商隐则多了几分细腻与沉思,表现出不同的诗风与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