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咏石僧》

时间: 2025-07-27 22:07:31

诗句

云作袈裟方石僧,岩前独立几经春。

有人若问西来意,默默无言总是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22:07:31

原文展示:

咏石僧 作者: 汤思退 〔宋代〕

云作袈裟方石僧,
岩前独立几经春。
有人若问西来意,
默默无言总是真。


白话文翻译:

这位石僧就像披着云彩制成的袈裟,独自立在岩石前,经历了多少个春天。有人如果问他从西方而来的缘由,他便默默无言,心中所知却是真实的。


注释:

字词注释:

  1. 袈裟:僧侣所穿的宗教服饰,通常用布料制成,象征着出世的生活。
  2. 石僧:指的是一位僧人,或比喻一种超然的境界。
  3. 岩前:在岩石的前面,表示环境的孤寂与自然的险峻。
  4. 西来意:指的是西方的思想或缘由,通常与佛教传入中国相关。

典故解析: “西来意”常指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过程,诗中提及的石僧则象征着一种超脱于世俗的智慧与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汤思退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他以清新雅致的诗风著称,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的深刻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的诗通常蕴含禅意,反映了当时盛行的佛教思想。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社会上佛教思想影响力较大,许多文人学士开始关注禅宗,诗人通过描绘石僧的形象,表达对佛教哲学的思考,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诗歌鉴赏:

《咏石僧》以简约而深刻的语言,通过描绘一位石僧的形象,引发读者对生命、孤独和真理的思考。诗的开头将石僧与云袈裟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超然的意象,暗示了石僧的出世和超脱。石僧“独立”在岩前,象征着一种独立于世俗的精神状态,经历了无数个春秋,似乎在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

当有人询问石僧的“西来意”时,石僧却选择沉默,这种默默无言反而更显得真实,表明了真理并不需要语言来阐释。诗中不仅表现了对生活的淡泊和超然,也展示了对真理的深刻理解。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云作袈裟方石僧:用“云”来比喻袈裟,形象地表现了石僧的出世与清净。
  2. 岩前独立几经春:表现石僧在岩石前独自伫立,经历了无数春秋,体现了其孤独而坚定的态度。
  3. 有人若问西来意:引入询问,表明外界对其存在的好奇。
  4. 默默无言总是真:表达石僧对真理的理解,强调语言的无力和内心信念的坚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石僧比作披着云的袈裟,形象生动。
  • 对仗:如“岩前独立”和“几经春”,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孤独、真理的难以言表,以及超脱于世俗的境界。诗人通过石僧的形象,传递出一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对真理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石僧:象征着坚韧与超然,体现了对世俗的超脱。
  2. 袈裟:佛教的象征,代表着信仰与清净。
  3. :轻盈而变化莫测,象征着无常与灵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石僧的袈裟是用什么做的?

    • A. 布
    • B. 云
    • C. 石
    • D. 竹
  2. 诗中石僧经历了多少个春天?

    • A. 一
    • B. 几个
    • C. 很多
    • D. 无法计数
  3. 石僧在面对询问时选择了什么?

    • A. 答复
    • B. 默默无言
    • C. 离开
    • D. 微笑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静夜思》 - 李白
  2.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3. 《登鹳雀楼》 - 王之涣

诗词对比: 汤思退的《咏石僧》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现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倾向于哲理的深邃,后者则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色,体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3.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春集东园诗 侍先人游石桥 松阳上方山居五首 其五 松阳上方山居五首 其四 松阳上方山居五首 其三 松阳上方山居五首 其二 松阳上方山居五首 其一 留题紫岩寺 其一 竹山𡺀岭 竹溪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福至性灵 以指挠沸 无从置喙 闸关 忠和 负乘致寇 时不可逢 骇结尾的成语 高字旁的字 长字旁的字 清丈 跑开头的成语 猷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肉字旁的字 鼎字旁的字 弃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鸦雀无闻 亠字旁的字 占兆 竖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