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壁画折竹杂言》

时间: 2025-05-04 02:22:54

诗句

枯缠藤,重欹雪。

渭曲逢,湘江别。

不是从来无本根,

画工取势教摧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2:22:54

原文展示:

枯缠藤,重欹雪。
渭曲逢,湘江别。
不是从来无本根,
画工取势教摧折。

白话文翻译:

一根干枯的藤缠绕着,沉重地倾斜在雪上。
在渭水的曲处相遇,在湘江的岸边分别。
其实并不是从来就没有根基,
只是画工为了取势而教人折断。

注释:

  • 枯缠藤:指干枯的藤蔓,象征生命的衰败与无奈。
  • 重欹雪:重重地倾斜在雪上,描绘了藤蔓在雪中沉重的状态。
  • 渭曲逢:渭水的曲处相遇,渭水是中国一条著名的河流。
  • 湘江别:湘江是另一条河流,暗示离别与流动。
  • 无本根:指没有根基,暗喻事物的脆弱。
  • 画工取势:指画家的技法,取势是为了形象生动。
  • 教摧折:教人去折断,意指人为地破坏了原有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融,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以诗、词、曲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繁荣并存的时期。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对人生无常与脆弱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壁画折竹杂言》是一首蕴含深意的诗作,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生命与命运的思索。开头的“枯缠藤,重欹雪”,以生动的意象呈现出一种无奈与凋零的感觉,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无常。接着“渭曲逢,湘江别”,诗人将两条河流的交汇与离别相提并论,增添了流动与时光变化的主题。这种对比使得诗歌更具哲理性,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以及人生的起伏。

最后两句“不是从来无本根,画工取势教摧折”,则揭示了诗歌的核心思想。诗人强调,虽然看似事物的脆弱与无根,实际上是由于外力的干扰与人为的折磨。这里的“画工”可以看作是命运的操控者,而“摧折”则是对生命本质的摧毁。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反思,表现了对生命的感慨与对命运的质疑,促使读者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 描绘了自然界中干枯的藤蔓,象征着生命的无力与凋零。
  • 第二句: 表达了人与自然的相遇与离别,暗示人生的无常。
  • 第三句: 提出一种哲学思考,强调事物并非天生脆弱。
  • 第四句: 指出外在因素导致的折磨,揭示了命运的无情。

修辞手法:

  • 比喻: “枯缠藤”比喻生命的苍凉。
  • 对仗: “渭曲逢,湘江别”形成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 将“画工”拟人化,强调了外力对生命的影响。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生命的脆弱与命运的无常,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强调了外力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 代表生命的脆弱与缠绵。
  • : 象征寒冷与沉重,传达孤独感。
  • 渭曲、湘江: 河流意象,象征人生的流动与变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重欹雪”意指什么?

    • A. 藤蔓在雪中沉重
    • B. 雪覆盖了山
    • C. 雪花纷飞
  2. “渭曲逢,湘江别”表达了什么?

    • A. 相遇与离别
    • B. 山水相依
    • C. 幸福与快乐
  3.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生命的欢愉
    • B. 对命运的质疑
    •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作品,表现了对自然的崇敬与对人生的感慨。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抒发了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与孤独感。

诗词对比:

  • 吴融的《壁画折竹杂言》与王维的《鸟鸣涧》,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但前者更强调命运的无常,后者则更多地表现对自然美的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与汉乐府》
  • 《唐代诗人传》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为龙泉令赵舜徒题 信题 读东湖集二首 见梁检法书怀八绝句于广文尉曹处次韵 笔答 连雪不已复作绝句咏之及六而止殆未免不愁冻 严先辈诗送红梅次韵 雪中寄怀公昭丈 寄林信州 喜雨投詹信州口号六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踏罡礼斗 馨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瓦玉集糅 母字旁的字 大言不惭 骨字旁的字 鹿字旁的字 相门有相 蚁羊 风兵草甲 饮食男女 水字旁的字 棼杂 听微决疑 龜字旁的字 潜神默思 仲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