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15:34: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15:34:24
《和陆拾遗题谏院松》 作者: 吴融 〔唐代〕
落落孤松何处寻,月华西畔结根深。
晓含仙掌三清露,晚上宫墙百雉阴。
野鹤不归应有怨,白云高去太无心。
碧岩秋涧休相望,捧日元须在禁林。
这棵孤独的松树在哪里寻找呢?月光洒在西边,它的根扎得很深。
清晨时树上沾满了三清的露珠,晚上在宫墙的阴影下显得格外幽静。
野鹤不再归来,心中必然有些怨恨,而那高高的白云似乎也太过无情。
在碧岩的秋涧中不必再相望,捧着太阳的希望,还是要在禁林之中。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吴融,唐代诗人,字子华,号少华,生于今浙江省,工诗善文,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作品常带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代,正值诗歌创作的高潮时期,诗人以松树为题材,表达了对孤独与自由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中个体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首诗以孤松为中心,通过对松树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自由的渴望。首句“落落孤松何处寻”,直接引入了孤独的主题,松树在大自然中独自生长,使人感受到一种清冷的孤独感。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月光和清晨的露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意境,仿佛在述说松树的坚韧与高洁。
“野鹤不归应有怨,白云高去太无心”两句则将个体的孤独情感推向更广泛的层面,表达了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无情世事的感慨。诗人通过野鹤与白云的对比,隐喻自身的无奈与不满,似乎在问询:何时才能如鹤般自由翱翔?
结尾“碧岩秋涧休相望,捧日元须在禁林”,更是将孤独与渴望结合,表达了在幽深禁林中寻求光明的愿望。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深刻思考,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人世无常的感慨,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三清”指的是:
A. 三位神仙
B. 三种植物
C. 三种动物
答案:A
“野鹤不归”暗示了诗人对什么的渴望?
A. 自由
B. 财富
C. 名声
答案:A
“白云高去”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A. 自然美
B. 人生无常
C. 友情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