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3:16: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3:16:46
苦痛深,苦痛深。
碧潭千万丈,那个是知音。
这苦痛是如此深重,实在是无法言喻。那无边无际的碧潭中,究竟有谁能理解我的心声呢?
“知音”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孔子提及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强调理解与共鸣的重要性。诗人借用此典故,表达自己在深重苦痛中渴望理解与倾诉的心情。
释可复,宋代高僧,以禅宗思想著称。他的诗词常常融入深刻的哲理,表现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释可复的诗风简练、深邃,常以简短的句子传达复杂的情感。
本诗写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生活艰辛之时。诗人在此背景下深感孤独与无奈,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精神寄托的追求。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苦痛和对知音的渴望。开头两句“苦痛深,苦痛深”通过重复的方式,强调了诗人内心的沉重与无法言说的痛苦。此种重复手法不仅增强了情感的表达,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心灵的压抑与挣扎。
接下来的“碧潭千万丈”则是通过意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深邃与复杂。碧潭通常象征着清澈、宁静,但在此处却与“苦痛”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最后一句“那个是知音”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理解与共鸣的渴求,传达出一种无奈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与深邃的意象,充分展现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对理解的渴望,具有强烈的情感共鸣,令人深思。
整首诗表达了在深重苦痛中独自承受的孤独,以及对知音的渴求,反映了人类在经历痛苦时的脆弱与渴望被理解的心情。
诗中“苦痛深”的重复有什么作用?
“碧潭”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人渴望的“知音”指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