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41: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41:59
迷不自迷,对悟立迷。
悟不自悟,因迷说悟。
所以悟为迷之体,迷为悟之用。
迷悟两无从,个中无别共。
无别共,拨不动。
祖师不将来,鼻孔千斤重。
这首诗探讨了“迷”和“悟”之间的关系。迷者并不自知其迷,而是通过领悟来认识迷的存在;而悟者则不能自认为已悟,往往是因为迷而表达的悟。悟是迷的本体,迷则是悟的工具。迷和悟两者无法分开,其中没有任何分别。没有分别,就难以动摇。祖师的教诲并未到来,反而让人感到沉重。
释知炳,宋代高僧,是一位著名的禅宗大师,重视内心的修行与领悟。他的诗作往往探讨深奥的哲理,体现了禅宗思想的精髓。
这首诗作于宋代,正值禅宗发展时期。诗中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迷悟关系的思考,旨在引导修行者从迷惑中走向觉悟。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迷”和“悟”之间的辩证关系,展现了禅宗哲学的核心思想。诗人通过对“迷”与“悟”的交替描述,表现出一种矛盾又统一的状态。迷与悟并非绝对的对立,而是相互依存。在禅宗中,迷是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状态,而悟则是修行的目标。
诗中提到“悟不自悟,因迷说悟”,指出悟的获得往往是通过对迷的体验和反思。这里的“迷”和“悟”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转变,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体验和感受。这种微妙的关系,让读者感受到智慧的真正来源:在于经历和反思,而非单纯的理论。
最后一联“祖师不将来,鼻孔千斤重”更是将这种哲学思想推向极致,暗示着悟道的艰辛和沉重。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考,更是一种精神的召唤,鼓励人们在迷雾中寻找真正的自我。
这首诗探讨了迷与悟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在迷中领悟的重要性。它不仅反映了禅宗的哲学思想,也对人们的修行过程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诗中“迷”的含义是?
诗中提到“祖师不将来”主要表达了什么?
“鼻孔千斤重”主要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