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4 07:03: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4 07:03:53
统汉峰西降户营,黄河战骨拥长城。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
在统汉峰的西侧是降户营,黄河的战士们骨骼相拥着长城。如今,只能在燕然山石上刻下辉煌的战绩,北方的土地上无人,只有明亮的月光照耀。
李益(约791—约858),字季和,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多描写边塞风情,情感深沉,风格豪放而又细腻。
这首诗可能是在边疆驻守时写成,尤其是在目睹战士们的牺牲与长城的沧桑后,诗人感受到家国情怀的深重与历史变迁的无奈。
《统汉峰下》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忧国忧民情怀的边塞诗。作者通过描写统汉峰和降户营,生动展现了战士们在保卫国家中的英勇与牺牲。黄河战骨的描写不仅展示了历史的惨烈,也引发对英烈的缅怀。
诗中提到的“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历史的记忆。长城不仅是地理上的边界,更是民族团结和抵御外敌的象征。诗人在此强调战士们为了保家卫国的牺牲,令人感慨万千。
而“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则展现出一种悲凉的气氛,诗人感叹历史的无情,曾经的辉煌已被时间遗忘,只留下空荡的北方和明亮的月光,令人感到无奈和惆怅。这种对比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深刻,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与对现实的感慨。
全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历史的沉思与对英雄的缅怀,表现了诗人对家国的深情与对战争的反思,传达出一种悲壮和惆怅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燕然石”主要象征什么?
A. 历史的荣耀
B. 战士的牺牲
C. 孤独的思考
D. 自然的美丽
“黄河战骨拥长城”的意思是:
A. 长城是黄河的延续
B. 战士的骨骼与长城相拥
C. 黄河的水流淹没了长城
D. 战士在长城上英勇作战
诗歌的情感基调是:
A. 快乐的
B. 悲壮的
C. 平静的
D. 激昂的
李益的《统汉峰下》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现了对边塞的感慨与壮丽的景象,但李益更加强调历史的沉重与战士的牺牲,而王之涣则展现了壮美的自然景观与心胸的开阔。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边疆与历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