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15: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15:11
烽火高飞百尺台,黄昏遥自碛西来。
昔时征战回应乐,今日从军乐未回。
烽火在百尺高的台上燃烧,黄昏时分从西边的沙丘传来。
曾经的战斗中,战士们都能听到乐声,今天却是军队出征,乐声却未能传回。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烽火”是古代用以报警的信号,表明战事频繁。诗人通过对比昔日的乐声与今日的无乐,表达了对战争的感慨与无奈。
作者介绍:
李益,字义山,唐代边塞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他以边塞诗著称,常描写征战生活、边地风情。李益的诗歌风格豪放,情感真挚,擅长运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代盛世,但也是动荡的边疆时期,诗人身处战争的前线,对昔日的和平与欢乐感到惋惜,表达了对征战生活的深刻反思。
《暮过回乐烽》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思考与对往昔的怀念。诗中“烽火高飞百尺台”开篇即以雄壮的意象引入,令人感受到一股紧张的气氛。接着“黄昏遥自碛西来”描绘了黄昏时分,西边沙丘传来的景象,增强了诗歌的氛围感,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昔时征战回应乐”一句,诗人追忆起曾经的战斗中,士兵们在胜利后能听到乐声,反映出那时的荣光与壮志。然而“今日从军乐未回”则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现状的失望与无奈,音乐的缺失象征着战斗的悲壮与孤独。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过去辉煌的怀念,也有对现状的无奈和悲哀。通过对比手法,诗人成功地将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感受融为一体,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烽火与乐声的对比,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对昔日和平生活的怀念。诗人通过个人的感受,传达出对国家和社会动荡的深刻忧虑。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烽火高飞”所描绘的意象指的是什么?
A. 和平时期的乐声
B. 战争的警报
C. 自然现象
诗人对比的两个时间点是什么?
A. 昔日和平与今日动乱
B. 昔日战争与今日和平
C. 昔日乐声与今日沉默
诗中“今日从军乐未回”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战争的渴望
B. 对战争的无奈与悲哀
C. 对乐声的追求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李益的《暮过回乐烽》更多地强调了战争的孤独与悲哀,而《登鹳雀楼》则表现了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存在鲜明对比,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历史背景和诗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