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08: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08:13
沁园春(丙午登多景楼和吴履斋韵)
作者: 李曾伯 〔宋代〕
天下奇观,江浮两山,地雄一州。
对晴烟抹翠,怒涛翻雪,离离塞草,拍拍风舟。
春去春来,潮生潮落,几度斜阳人倚楼。
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
淮头。虏尚虔刘。
谁为把中原一战收。
问只今人物,岂无安石,且容老子,还访浮丘。
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
危栏外,渺沧波无极,去去归休。
这首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的沧桑。从高楼上俯瞰,江水与两座山连成一体,整个大地显得雄伟壮丽。晴天的烟雾轻轻拂过山川,怒涛拍打着雪白的浪花,草木茂盛,风带着悠悠的船行。春天来来去去,潮水涨涨落落,多少次夕阳西下,人在楼上闲倚,惆怅不已。可怜那些曾经的英雄,如今已然白发苍苍,空有一身富贵的裘皮。淮河边,敌人尚且虔诚,谁能为中原一战平?问如今的人物,难道没有安石(范仲淹)等人吗?且让我这个老人,依旧去寻访那浮丘(隐士之地)。鸥鸟栖息在沙滩上,渔夫和樵夫在晚霞中歌唱,不管人间有多少愁苦。在高楼的栏杆外,渺茫的江水无尽无休,我随意地去来。
作者介绍:李曾伯,字子明,号澄江,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丙午年(公元1246年),当时朝局动荡,国势日衰,诗人怀念过去的英雄和安定的时代,寄托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沁园春》以自然景观的描绘开篇,通过“江浮两山”和“晴烟抹翠”等生动的意象,营造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李曾伯通过对比春去春来的自然变化,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过往英雄的惆怅。诗中提到“堪怜处,怅英雄白发,空敝貂裘”,既是对历史英雄的追忆,也是对现实无奈的感叹,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失落与孤独。
随后,诗人通过“问只今人物,岂无安石”抒发了对当今政治人物的思考,怀念那些为国捧心的政治家,反映了对国家未来的期盼。最后,“鸥鹭眠沙,渔樵唱晚,不管人间半点愁”将视野回归到自然和生活的宁静,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强调在纷扰的世事中,诗人仍然能找到内心的平静。
整首诗融合了自然景色与历史情感,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生命的感悟,具有深刻的哲理和艺术魅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与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英雄往事的怀念,以及对未来的希望与思考,展现出一种旷达与洒脱的情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英雄白发”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怀念
B. 愤怒
C. 自豪
“问只今人物,岂无安石”中的“安石”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李白
B. 杜甫
C. 范仲淹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主要表现了哪些季节的特点?
A. 夏天
B. 冬天
C. 春天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