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2:31: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2:31:42
溪边有村落,未始识纷华。
去县只数里,居民逾百家。
山腰茺径转,谷口翠微遮。
老木纷无际,重峦浩莫涯。
力穷缠至顶,势尽复成洼。
不定云烟色,难名草木牙。
泥钧罗比屋,涧石载运车。
宛有纯风在,谁云太古遐。
梁随木性曲,檐逐地形斜。
榛路牛呼犊,丛祠雀噪蛇。
倚崖松偃盖,落石流翻花。
安用游员峤,何须蹑紫霞。
好将诗笔写,还入帝城夸。
已买渔樵舍,毋令后约差。
在溪边有个村落,未曾见识过繁华的景象。
离县城不过几里,村民却有上百家。
山间小路蜿蜒曲折,山谷口绿意盎然。
古树繁茂无边,重重山峦浩瀚无际。
力竭登顶之后,势头减弱又成洼。
云雾变化无常,难以分辨草木的形态。
泥土和石块比房屋还要沉重,涧水中的石头承载着车子。
仿佛有清风在其中,谁说这里是遥远的古代?
屋梁随树木的形态弯曲,屋檐随着地势倾斜。
杂草丛生的路上,牛儿叫着小犊子,
旁边的祠堂里,鸟儿鸣叫着蛇儿游动。
依偎在悬崖的松树,落石像花瓣一样翻滚。
何必去游览高峦,何须追逐紫色的云霞?
不如用诗笔写下此情此景,回到京城夸耀。
我已购得渔樵的小屋,别让后来的约定有差错。
此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乡村生活的赞美,表现出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和诗人。他以《资治通鉴》闻名,主张治国理政应以史为鉴。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代,反映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表达了对繁华城市生活的反思与批判。
《和景仁又石溪》是一首描绘乡村自然风光的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溪边村落的宁静与自然的美丽。诗的开头便引出溪边村落的朴素与人文气息,表现出与繁华城市生活的对比。
诗中描绘的山、溪、树、村落等意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世外桃源般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深情与敬畏。诗中“宛有纯风在”的描绘,传达出一种与自然亲密无间的感受,仿佛在诉说着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生活。
整首诗用词朴实而意境深远,充满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细腻观察。最后几句表现出诗人不愿追逐浮华的态度,反而觉得乡村生活更为真实,愿意以诗歌为媒介,向世人展示这份宁静与美好。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乡村自然生活的向往,展现出一种与世无争、安静朴素的生活态度,反映出对繁华城市的批判与对自然之美的珍视。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理想的乡村生活画面,反映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繁华世界的超然态度。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村落离县城有多远?
A. 只数里
B. 十里
C. 一里
D. 不远
诗中描写的山腰有什么特征?
A. 平坦
B. 茺径转
C. 光秃
D. 繁华
诗人在最后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城市的羡慕
B. 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C. 对古代的怀念
D. 对权力的追求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维《山居秋暝》与司马光的诗歌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王维的作品更多地表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而司马光则更显乐观与向往。
孟浩然《春晓》则呈现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与司马光的田园生活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