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0:32: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32:16
修酴醾架
贫家不辨构坚木,
缚竹立架擎酴醾。
风摇雨渍不而久,
未及三载俱离披。
往来遂复废此径,
举头碍冠行絓衣。
呼奴改作岂得已,
抽新换故拆四篱。
来春席地还可饮,
日色不到香风吹。
在贫困的家庭中,无法辨别坚固的木材,
只好用竹子绑成架子支撑着酴醾。
风吹雨淋,时间久了,架子也难以保持,
不到三年就都脱落了。
来来往往,这条小路便荒废了,
抬头时,帽子碍着,衣服被树枝缠住。
呼叫仆人改做,难道真的能做到?
抽走新竹换掉旧竹,拆掉四周的篱笆。
明年春天可以席地而饮,
阳光照不到,只有香风轻轻吹拂。
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涑水,北宋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因撰写《资治通鉴》而闻名。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民生困苦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贫困家庭的生活场景,表达对生活艰辛的感受,同时也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修酴醾架》运用朴素的语言勾勒出一个贫困家庭的真实生活,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现状的深刻关怀。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家庭在困境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希望。开头两句以“贫家不辨构坚木”引入,直接指明贫困的家庭无法获取坚固的材料,只能用竹子搭建架子,展现出无奈与无助之感。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风摇雨渍”描绘了自然环境的侵袭,暗示着人们在恶劣条件下的生活艰辛。三载时间的流逝使得这条架子逐渐破败,隐喻了生命的脆弱与时光的无情。最后几句则表现出一种希望和渴望,虽然生活艰难,但诗人依然想象着春天时光的美好生活,期待与朋友席地而饮的轻松场景,展现了人们对未来的憧憬。
整首诗在悲悯中透出一丝温暖,尽管现实残酷,但诗人依然对未来抱有希望,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表达了对贫困生活的深切同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展现了人们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酴醾”是什么?
A. 一种植物
B. 一种饮品
C. 一种建筑
诗人用什么材料搭建架子?
A. 木材
B. 竹子
C. 铁
诗中提到的“来春席地还可饮”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未来的绝望
B. 对生活的渴望与希望
C. 对过去的怀念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