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4:52: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4:52:52
题破山寺后禅院
作者:常建〔唐代〕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清晨我走进古老的寺庙,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大的树林。
竹林小径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周围花木繁茂。
山中的光影让鸟儿愉悦,潭水的倒影使人心灵空灵。
四周一片寂静,只余下钟声和磬声回荡。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山水与禅宗的崇尚。这种情景常见于文人墨客的诗词中,体现了自然与心灵的和谐。
作者介绍
常建(约708年-765年),字子建,唐代诗人,著名的文学家,擅长写山水田园诗。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题破山寺后禅院》创作于常建游历山寺期间,诗人通过描绘清晨的寺院景象,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唐代是文人追求隐逸生活的时代,常建的诗反映了这种思想。
这首诗通过清晨的古寺景象,展现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禅院。诗人以清晨的光线、竹林的小路、繁茂的花木来描绘这个隐秘的禅房,暗示了修行者的内心世界。诗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深刻地揭示了自然景色对生命的影响,鸟儿在山光中愉悦,水潭的倒影则带来心灵的宁静。这种情感的交融,使得诗歌不仅有外在的自然美,也有内在的心灵感受。最后一句“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则将整个诗的意境推向高潮,静谧中只剩下佛音响起,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整首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是唐代山水诗的典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展现了禅宗思想中追求内心宁静的精髓。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清晨入古寺”描绘的是哪个时间段?
“山光悦鸟性”意在表达什么?
诗中最后一句“但余钟磬音”传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