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1:32: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1:32:45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
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
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
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
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
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燕郊的芳草已近春末,残雪依旧冻结着边城。
四月的青草已经生长,辽阳的春水也随之涌动。
胡人正在草原上放牧马匹,汉将则日夜征兵备战。
露水打湿了宝刀,沙场上金鼓声声震响。
寒衣已穿完,春装又该与谁同享?
我寄语前往洛阳的使者,请将我对边塞的情感传达。
崔颢,字颢然,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公元704年,逝于公元754年。他以豪放、清新、流畅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与人生感悟。崔颢的诗作数量较多,尤其以《黄鹤楼》最为人知。
《辽西作》创作于边塞,反映了唐代边疆的军事和社会状况,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深刻思考以及将士们为国征战的壮志豪情。
《辽西作》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情感,将边塞的春天景象与战争的紧迫感相结合。诗的开头以“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描绘了边地的春天,残雪与芳草交织,展现出一种复杂的自然景象。接着,诗人转向生机勃勃的“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此时的春水象征着希望与生命的复苏,暗示了即将到来的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对比。
随着诗意的深入,胡人牧马与汉将征兵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民族之间的冲突与对立。接下来的“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则进一步强化了战场的紧张氛围,露水湿润了兵器,金鼓声响在空旷的沙场,仿佛在预示着即将来临的战争。
最后,诗人发出感慨:“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表达了对春日温暖的渴望以及战士们对于生活的无奈与期待,难以与亲人共享春天的美好。这种情感在最后一句“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中得到升华,诗人希望通过使者将自己的思乡情与对边塞的思考传达给远方的洛阳,体现了深厚的乡情和对和平的向往。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
描述春末的边城,暗示着尽管春天来临,但寒冷的残雪仍在,表现出边地的特殊气候与环境。
“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
描绘春天的生机,青草生长与春水涌动,象征着希望与生命的复苏,形成鲜明对比。
“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
反映了边疆的民族关系,胡人放牧与汉将征兵描绘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
通过露水打湿宝刀,沙场空虚却金鼓声声,展示了战斗的迫近。
“寒衣著已尽,春服与谁成?”
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与对战斗无奈的感慨,表现出强烈的失落感。
“寄语洛阳使,为传边塞情。”
以寄语的方式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边塞生活的感受。
全诗表达了边疆战士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展现了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矛盾,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人通过描绘边地的春天与战争的紧迫感,传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情感的寄托。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胡人”指的是哪个民族?
A. 汉族
B. 少数民族
C. 中原人
填空题:诗中“寒衣著已尽,春服与___成?”
判断题:诗中描述了边塞的春天与战争的紧迫感。 (对/错)
对比崔颢的《辽西作》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可以看到两首诗都描绘了边塞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崔颢更关注于战争带来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而王之涣则更强调壮丽的自然与心中豪情,展现了不同的边塞情景与诗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