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3 01:54: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01:54:02
作者:崔颢 〔唐代〕
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
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
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
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
昨晚我向南行驶经过楚地,今朝却逆流而上北归河流。
作为旅客的愁绪又能维持几天呢?乡间的路已渐渐少了。
阳光明媚,映照着码头旁的树木,春风吹来,划船的人们唱起了歌。
长淮的水流也快要结束了,难道我还会畏惧潮水和波浪?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崔颢(704年-754年),唐代著名诗人,字颢宗,号白云,原籍河南,后居于长安。他以豪放奔放的诗风著称,代表作有《黄鹤楼》等。崔颢的诗多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生感悟,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晚入汴水》创作于崔颢旅途之中,表达了他归乡路上的思绪与感慨。正值春天,诗人感受到春风的温暖,但又因身处他乡而生出离愁别绪。
《晚入汴水》是一首蕴含深情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旅途中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旅途艰辛的感慨。开头两句描绘了诗人南北行驶的情景,生动展现了旅途的变换。接下来的“客愁能几日”则转向内心,流露出对故乡的渴望与对旅居生活的惆怅,表现了诗人对归家的渴望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中间几句通过描绘晴朗的天气和春风中的歌声,渲染出一种轻松的氛围,似乎在说虽然有愁,但生活依然美好。最后两句则强调了长淮的尽头,象征着归途的即将结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无畏和勇敢。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十分生动,既有对自然的描绘,又有对人情的细腻刻画,展现出诗人饱满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一次旅行的记录,更是对家乡、对生活深切的思考与感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象,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家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旅途中所感受到的自然美与生活的乐观态度,展现了诗人既有的忧愁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本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客愁能几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诗中提到的“长淮”指的是哪条河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崔颢的《晚入汴水》相比,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但其情感更加豪放,突出壮丽的山河景色。两首诗在意象和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分别展现了不同的诗人风格与时代背景。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