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03:13: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03:13:31
灵光便满恒沙界,大士重来七十年。
秋入郊原成乐岁,风随箫鼓散香烟。
定知蛮獠安三窟,更遣蛟龙閟九渊。
太守忧民但逃责,所忻毕至有群贤。
灵光普照,仿佛满溢在无边的沙界中,伟大的智者重返人间已经七十年。
秋天走进郊外,带来了丰收的快乐岁月,微风随箫声和鼓声飘散着香烟。
我知道那些蛮夷之人安居在三处巢穴,甚至派遣蛟龙守护在九渊之中。
太守只顾忧虑百姓,却逃避责任,而我所期待的终究还是有一群贤士来到这里。
张孝祥(生卒年不详),字宗道,号东明,南宋时期的诗人。他的诗以豪放、清新见长,擅长表达对时事的关切和对理想境界的追寻。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国家多有战乱,社会动荡不安。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和平安定的渴望,同时也对官员的责任逃避表示不满。
《与同僚十五人谢晴东明得渊字》是一首以群体活动为背景的诗作,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思考。开篇以“灵光便满恒沙界”引入,极具哲理性,表现了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接着,诗人描绘了秋天的丰收场景,表现出生活的美好与丰盈,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中提到的“蛮獠安三窟”与“蛟龙閟九渊”,不仅是对外部环境的警觉,也暗示了诗人对国家安定的担忧。同时,诗人在“太守忧民但逃责”一句中,毫不掩饰对当政者的不满,表达了对社会责任的关注。在整体上,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与深刻的思考,展示了一个复杂的社会现实。
整首诗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切关注与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对责任与担当的呼唤。
诗中“灵光”指的是什么?
诗人对“太守”的态度是?
“秋入郊原成乐岁”表达了什么情感?
张孝祥的《与同僚十五人谢晴东明得渊字》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均通过自然景色反映社会时事,后者则更加强调个人的孤独与忧虑,而前者则聚焦于群体的责任感与智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