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3 09:20: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09:20:50
乐育贤豪地,谁令亦此来。
群公严矩范,正论扫氛埃。
滥食还多愧,明时岂乏才。
所怀真土梗,只合弃墙隈。
培养贤才的地方,谁又能使他们来到这里呢?
各位公卿严守法度,正义之论驱散了世间的污浊。
滥食的人还有许多愧疚,难道明亮的时代就缺乏人才吗?
心中所怀的理想,如同真正的根茎,只能被丢弃在墙角。
廖刚,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有关他的资料主要来自于诗作。其诗风清新,注重表达个人情感与理想,常常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该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人才流失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人才的培养与时局的关系,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四联八句的结构,语言简洁而含蓄,意蕴深远。诗人开篇便提到“乐育贤豪地”,表达了对人才培养的期待与赞美,但随之而来的“谁令亦此来”却流露出一丝无奈,似乎在质疑当前环境对人才的吸引力。接下来的“群公严矩范”则强调了道德与法度的重要性,表明只有严守规矩,才能让社会清明。诗中“正论扫氛埃”的描述,生动地表现了言论的力量,指出了清理污浊环境的必要性。
“滥食还多愧”一句则展现出社会中贪婪之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诗人通过对比,暗示即使在明亮的时代,仍旧存在着对人才的浪费与忽视。最后的“所怀真土梗,只合弃墙隈”,以强烈的隐喻表达了理想被社会忽视、被边缘化的无奈,寓意深刻,令人深思。
诗中使用了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例如“滥食”与“明时岂乏才”的对比,使得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更加清晰。隐喻“真土梗”则深化了对理想的思考。
全诗表达了对人才培养的关注,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与对未来的期待。
诗人提到的“乐育贤豪地”指的是什么?
“群公严矩范”中“矩范”指的是什么?
“所怀真土梗”中的“真土”象征什么?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两首诗都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关心与对理想的追求,但廖刚的诗更侧重于对人才的思考,而杜甫则更关注国家的安危与个人的处境。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特色,展现了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文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