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8 06:18: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8 06:18:39
欲谒明光殿,先趋建礼门。
仙郎去得意,亚相正承恩。
竹里巴山道,花间汉水源。
凭将两行泪,为访邵平园。
想要拜访明光殿,首先要走向建礼门。
仙郎(崔员外)得意而去,亚相(正指崔员外)正在承受恩宠。
在竹林间的巴山小道,汉水的源头在花间。
我不禁流下两行泪水,想要探访邵平园。
岑参,唐代著名诗人,生于边塞,诗风豪放,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游历生活的热爱。
此诗写于岑参的友人崔员外即将入秦的时刻,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岑参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寄托了自己对故园的怀念和对友人的祝福。
这首诗通过四联描绘了诗人与崔员外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对故乡的无尽思念。首联“欲谒明光殿,先趋建礼门”开篇即点明了崔员外的身份,展示了他即将成为高官的喜悦与荣耀,同时也暗示了对权力与地位的尊重。接下来的两句“仙郎去得意,亚相正承恩”进一步渲染了崔员外的成就与荣耀,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祝福与钦佩。
接下来的两句“竹里巴山道,花间汉水源”则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美景的向往,巴山汉水的自然风光,勾起了诗人心中的乡愁。最后一句“凭将两行泪,为访邵平园”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因思念故园而流泪,展现了深切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厚的情感表达,使人感受到岑参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故乡的怀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朋友的祝福,表现了岑参深厚的情感和对人生变化的感慨,展现了唐代文人对友谊和故乡的珍视。
诗中“仙郎”指的是谁?
A. 岑参
B. 崔员外
C. 皇帝
答案: B
“竹里巴山道”中的“巴山”指的是哪个地区?
A. 四川
B. 山西
C. 河南
答案: A
诗歌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乡愁
C. 愤怒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