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3 12:02: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3 12:02:20
读渊明诗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少年喜读书,晚悔昔草草。
迨今得书味,又恨身巳老。
渊明非生面,稚刿识巳早。
极知人更贤,未契诗独好。
尘中谈久睽,暇处目偶到。
故交了无改,乃似未见宝。
貌同觉神异,旧翫出新妙。
琱空那有痕,灭迹不须扫。
腹胂八珍初,天巧万象表。
向来心独苦,肤见欲幽讨。
寄谢颖滨翁,何谓淡且槁。
少年时代喜欢读书,到了晚年才后悔当初读书太草率。
如今终于体味到书中的滋味,却又恨自己已经老了。
陶渊明的诗并不新鲜,早年就已经领悟过。
虽然知道世人更为贤能,但独爱诗歌还是没有契合。
在尘世中谈论久了,偶尔在闲暇时才会看到诗的美。
旧友之间的情谊没有改变,仿佛未曾见过珍宝。
外表相同而内心却感到神秘,旧时的玩味如今显得更为新奇。
空中琐碎的痕迹,从来不需要去清扫。
内心的渴望与追求,像八珍佳肴一样,天才巧妙地展现万象。
过去的心情独自苦闷,肤浅的表面想要深刻的探讨。
寄托谢意给颖滨翁,何谓淡泊又枯槁。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庐山人,南宋著名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他的诗作常常融入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情的深刻思考。
《读渊明诗》写作于杨万里晚年,时值其对人生的反思与对过去的总结。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书的态度和感悟也不同,诗人通过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表达了对陶渊明诗歌的赞美和自己对诗歌的热爱与惋惜之情。
杨万里的《读渊明诗》通过个人的读书经历,表达了对文学的深厚情感和对人生的反思。诗中,诗人从少年时代的喜爱读书,到晚年的懊悔,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时光的流逝。开头的两句直接表明了对青年时光的追忆,似乎在感叹年轻时的轻率和对书籍的肤浅理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逐渐体会到书中蕴藏的深刻内涵,但也不得不面对老去的现实,表达了对生命有限的感慨。对陶渊明诗歌的引用,既是对其文采的赞美,也是对自我文学追求的反思。诗中提到的“故交了无改”,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虽然时间改变了容貌,但内心的联系依旧温暖。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情感真挚。诗人通过简单的对比,展现了生活的哲学:真正的美好常常在于细水长流的陪伴与经历,而非浮华的表象。诗的最后,一句“何谓淡且槁”,似乎是在询问一种淡泊的生活态度,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对书籍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强调内心情感与人际关系的珍贵。
杨万里对读书的态度在诗中如何体现?
A. 喜欢读书
B. 后悔草率
C. 体味书中滋味
D. 以上皆是
诗中提到的“故交”指的是什么?
A. 旧朋友
B. 新朋友
C. 家人
D. 同事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B. 对美食的热爱
C. 对友情的怀念
D. 对名声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