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题夹漈草堂 其二》

时间: 2025-04-28 04:15:03

诗句

堂后施柴堂上烧,柴门终日似无聊。

蓼虫不解知辛苦,松鹤何能慰寂寥。

述作还惊心力尽,吟哦早觉鬓毛彫。

布衣蔬食随天性,休讶巢由不见尧。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4:15:03

原文展示:

题夹漈草堂 其二
作者: 郑樵 〔宋代〕

堂后施柴堂上烧,
柴门终日似无聊。
蓼虫不解知辛苦,
松鹤何能慰寂寥。
述作还惊心力尽,
吟哦早觉鬓毛彫。
布衣蔬食随天性,
休讶巢由不见尧。

白话文翻译:

在草堂后面柴火不断地燃烧,
柴门整日显得无所事事。
蓼虫不理解生活的艰辛,
松鹤又怎能安慰我的孤寂?
写作时我惊讶于心力已尽,
吟哦之间早已发现鬓发斑白。
身着布衣吃着蔬菜顺应天性,
不必惊讶于巢穴中不见尧舜的身影。

注释:

  • 夹漈:夹漈,即夹在山间的溪涧。此处指诗人的草堂所在的环境。
  • 柴堂:用柴火搭建的简易草堂,象征简单朴素的生活。
  • 蓼虫:一种生活在水边的昆虫,此处用来比喻不明白艰辛的人。
  • 松鹤:松树和仙鹤,象征高洁和长寿,常用以比喻隐士生活。
  • 鬓毛彫:鬓发斑白,形容年老或辛劳。
  • 布衣蔬食:朴素的衣服和简单的食物,象征淡泊名利的生活。
  • 巢由不见尧:指隐居生活中不再追求尧舜的理想社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樵,字子华,号澄江,宋代著名的学者、诗人,精通儒学、历史和文学。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和寓意深远著称。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郑樵隐居的时期,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理解与感受。在社会动荡和个人困惑中,诗人选择了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内心的孤寂。

诗歌鉴赏:

郑樵的《题夹漈草堂 其二》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隐士生活的孤独与沉思。诗的开头通过“堂后施柴堂上烧”引入,展示了诗人生活的清苦和寂寥。柴门的“无聊”既是对日常生活状态的描述,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孤独。接着“蓼虫不解知辛苦,松鹤何能慰寂寥”,诗人通过自然界的生物来映射人类的生存状态,表明即使是高洁的松鹤,也无法真正理解他的孤寂与辛苦。

“述作还惊心力尽,吟哦早觉鬓毛彫”句中,诗人自我反省,感叹自己在创作中的疲惫与年华的流逝,表现出一种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慨。最后两句“布衣蔬食随天性,休讶巢由不见尧”则表达了他对简单生活的接受与满足,表明了对尧舜理想社会的淡泊与放弃,强调了归隐生活的真实与自然。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士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情感,既有对生活的无奈,也有对自然与现实的深刻理解,体现出郑樵对隐逸生活的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堂后施柴堂上烧:描绘了草堂后面生火的情景,暗示生活的简朴。
  2. 柴门终日似无聊:柴门的无聊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空虚与乏味感。
  3. 蓼虫不解知辛苦:蓼虫无所事事,不懂人世间的艰辛,象征人们对生活的无知。
  4. 松鹤何能慰寂寥:松树与仙鹤虽高洁,但无法慰藉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5. 述作还惊心力尽:写作过程中感到心力交瘁,反映出创作的艰辛。
  6. 吟哦早觉鬓毛彘:吟诗时意识到自己的白发,感叹时光流逝。
  7. 布衣蔬食随天性:选择简朴的生活方式,顺应自然的规律。
  8. 休讶巢由不见尧:不必惊讶于隐居生活中没有理想的社会,表现出对现实的释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蓼虫和松鹤用作隐士生活的象征,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有许多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界的生物赋予人类情感,增加了诗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郑樵对隐逸生活的深刻思考与体验,探讨了孤独、时间流逝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放弃,反映了他对自然、人生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活的简朴,体现隐士的生活状态。
  • 松鹤:象征高洁,表现隐士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鬓毛: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辛劳的结果,体现人生的无常。
  • 布衣蔬食:象征对物质的淡泊,表现出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蓼虫”指代的是:
    A. 一种植物
    B. 一种昆虫
    C. 一种蔬菜
    D. 一种花卉

  2. 作者在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快乐
    B. 孤独与无奈
    C. 愤怒
    D. 满足

  3. “述作还惊心力尽”中“心力尽”指的是:
    A. 精力充沛
    B. 心情愉悦
    C. 创作的疲惫
    D. 生活的富足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隐士生活的清幽与孤独。
  • 李白《月下独酌》:表达孤独与对自由的渴望。

诗词对比: 郑樵的《题夹漈草堂 其二》与王维的《鹿柴》均描述了隐士的孤独生活,但前者更强调内心的疲惫与思考,而后者则更突出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两者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反映了不同的隐逸哲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
  • 郑樵传记及相关研究论文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南园夜宿有怀 绿绮七咏 题光武庙三首 西江月(贺子忱家赏瑞香) 怨遥夜 寄溧水宰李仲镇 绍兴癸丑上已日 宫词三十三首 酒泉子 瑞岩仰老见和复酬前韵七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鬲字旁的字 形息名彰 蘦星 雙缺 豸字旁的字 白白朱朱 月晕知风 牙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名显天下 包含规的成语 吟风弄月 浑俗和光 月字旁的字 飞字旁的字 汉官威仪 齿弊舌存 米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