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寄昙、嵩、寂三上人》

时间: 2025-05-07 15:35:59

诗句

长学对治思苦处,偏将死苦教人间。

今因为说无生死,无可对治心更闲。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5:35:59

原文展示:

长学对治思苦处,
偏将死苦教人间。
今因为说无生死,
无可对治心更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痛苦的思考与对生死的理解。长久以来,学习如何对抗痛苦,反而使人更加痛苦;而今我明白了无生无死的道理,因此内心更加平静,没有什么可对治的了。

注释:

  • 长学:长时间的学习。
  • 对治:指通过修行或学习来克服或对抗痛苦。
  • 思苦处:思考痛苦的地方。
  • 偏将:偏偏用,强调一种矛盾的情况。
  • 无生死:没有生与死的概念,强调生死的虚幻。
  • 无可对治:没有可以对抗或解决的痛苦。

典故解析:

此诗涉及的“生死”概念,源自佛教思想,强调生与死的循环和超越。诗中“无生死”反映了对生死观念的超越,表达了一种心灵的解脱与宁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稹(779年-831年),字子猷,唐代诗人,与白居易齐名。曾任翰林学士,擅长诗歌,作品多涉及人生哲学、社会风貌等,风格清新、质朴。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元稹对人生、痛苦和生死的思考时期,反映了他对佛教教义的深入理解和个人心灵的追求。生死问题在唐代社会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苦”的深入探讨,展现了元稹对人类存在的思考。诗的第一句“长学对治思苦处”表明了诗人长期以来的学问与修行,试图对抗内心的痛苦。这种对治的方法,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痛苦的体验,因为人们常常在思考中陷入更深的迷茫和焦虑。

接下来的“偏将死苦教人间”则揭示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对苦难的教训,似乎在告诫读者,面对死亡和苦难时,我们常常变得更加无助和痛苦。而最后两句“今因为说无生死,无可对治心更闲”则体现了诗人的顿悟,他通过对生死的超越,达到了内心的自由与宁静。整体上,诗歌传达了一种深邃的哲理,让人反思如何以更轻松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痛苦与死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长学对治思苦处:长时间的学习和思考痛苦的地方,强调了对痛苦的关注与应对。
  2. 偏将死苦教人间:反而将死亡的苦难教给了人们,表明对死亡的恐惧反而加深了痛苦。
  3. 今因为说无生死:如今理解了无生与死的真谛,表明一种新的觉悟。
  4. 无可对治心更闲:没有什么可以对抗的了,内心自然更加安宁。

修辞手法:

  • 对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比,前者是痛苦的思考,后者是心灵的解脱。
  • 反复:通过强调“无生死”,反复强化了超越生死的主题。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在于通过对痛苦和生死的思考,最终领悟到内心的宁静与解脱。诗人通过对生死的反思,达到了一种超然的心境,传达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生命中的痛苦、烦恼。
  • 生死:代表生命的轮回与存在的虚幻。
  • 心闲:象征一种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长学对治思苦处”的意思是?

    • A. 长时间学习如何快乐
    • B. 长时间学习如何对抗痛苦
    • C. 长时间思考生与死
  2. 诗人通过什么达到了内心的宁静?

    • A. 学习佛教经典
    • B. 理解无生死的真谛
    • C. 逃避现实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元稹与白居易的诗歌都关注人性和生活的苦乐,但元稹的作品更倾向于哲理思考,而白居易则更注重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元稹集》
  • 《唐代诗歌研究》

相关查询

夜坐吟 中丞宋公以吴兵三千赴河南军次寻阳…囚参谋幕府因赠之 来日大难 九日登山 清溪行 / 宣州清溪 古风其五十三 三山望金陵寄殷淑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 初出金门寻王侍御不遇咏壁上鹦鹉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收田鼓 时膳 同字框的字 包含丧的词语有哪些 父字头的字 舌字旁的字 兰芷渐滫 山包海汇 慧心巧思 貝字旁的字 口角流涎 校勘学 该悉 韶颜稚齿 包含适的成语 包含乙的词语有哪些 神志不清 阜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