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02:51: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02:51:01
树老知门,山寒近屋。一年风物供吟足。秋声到地总无名,和愁题上阑干曲。梦换纱棂,吟残画烛。空阶雨断蛩声续。霜前篱菊为谁黄,人闲秋鬓无重绿。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感受。树木已老,知道了门的所在;山里寒气逼近房屋。过去一年所经历的风物,已经足够我吟唱。秋天的声音传到地面,却无名无姓,只能与我的愁绪一起写在栏杆的曲上。梦中换了纱窗,吟诵的烛光也已残破。空荡的台阶上,雨断了,蟋蟀的声音又开始续上。霜降之前,篱笆边的菊花为何而黄?人闲闲地坐着,秋天的鬓发也没有再生出重重的绿意。
郑文焯,清代诗人,生于1685年,卒于1762年,号静庵,字道明,晚号白云山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平实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情感,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
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郑文焯晚年,经历了许多世事,诗中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秋天的深刻思考。
郑文焯的《踏莎行》通过对秋天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开篇“树老知门,山寒近屋”,直接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的自然环境,树木的苍老和山的寒冷传达出一种岁月的沉淀感。接着,诗人提到“一年风物供吟足”,似乎在感叹自己在这一年的经历中积累了丰富的诗意,但又为“秋声到地总无名”而感到无奈,秋天的声音虽如约而至,却无法找到其真正的来源,反映出一种无所归依的情感。
“梦换纱棂,吟残画烛”则是诗人的自我反思,梦境和现实交织,烛光的残破也象征了生命的短暂和光阴的流逝。接下来描绘的“空阶雨断蛩声续”,不仅展现了秋雨的凄清,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最后两句“霜前篱菊为谁黄,人闲秋鬓无重绿”,通过菊花的凋零与人的鬓发失去光彩,令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象,情感深沉而又充满哲思,令人回味无穷。
整首诗通过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对生命脆弱的思考,以及在孤独中对自然的依恋和对生活的反思。
诗中提到“树老知门”,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a) 树木已经很高
b) 树木已老,熟悉环境
c) 树木很茂盛
“秋声到地总无名”中的“无名”是指什么?
a) 秋天的声音没有来源
b) 秋天的声音很美
c) 秋天的声音来自远方
诗人提到“霜前篱菊为谁黄”,菊花的凋零象征着什么?
a) 季节的变化
b) 生命的脆弱与时光的流逝
c) 人们的忙碌
两者虽然主题不同,但都在孤独与思考中展现了深刻的情感,体现出古人对生命和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