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芭蕉》

时间: 2025-04-29 13:33:20

诗句

自是愁人愁不消,非干雨裹听芭蕉。

芭蕉易去愁难去,移向梧桐转寂寥。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33:20

原文展示:

自是愁人愁不消,
非干雨裹听芭蕉。
芭蕉易去愁难去,
移向梧桐转寂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愁苦之人即使有芭蕉的声响也无法解愁,愁苦的心情难以消散。即使芭蕉在雨中轻易地离去,但心中的忧愁却难以抛弃。当芭蕉移至梧桐树旁,愁苦的情绪反而更加寂寥。

注释:

  • 自是:本是、原本。
  • 愁人:指心中有愁苦的人。
  • 非干雨裹:并不是因为雨水的原因,意指即使下雨也无法解愁。
  • 芭蕉:一种植物,常常在雨中发出特有的声音,有时用来象征忧伤。
  • 易去:指芭蕉容易离去。
  • 转寂寥:意指转到梧桐树旁反而愈加寂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方岳,宋代诗人,字子云,号云卿,生于北宋时期,后经历南宋。他的诗风清新,常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的结合,留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内心愁苦之时,可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所创作,表现出对忧伤的深刻感受。

诗歌鉴赏:

方岳的《芭蕉》是一首具有浓厚情感色彩的诗歌,诗中以芭蕉的雨声为引子,深刻表现了愁苦与孤独的主题。开头的“自是愁人愁不消”,直接点出诗人内心的苦闷与无法释怀的情感。接着“非干雨裹听芭蕉”,说明即使是雨声,也无法减轻愁苦,形成了一种无奈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渲染。诗的后两句则通过对比“芭蕉易去愁难去”与“移向梧桐转寂寥”,进一步揭示了愁苦的无处可去,愁苦与自然的孤寂感交织在一起。整首诗在细腻的意象描绘中,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忧思,使人感受到作者心灵的孤独与无奈,蕴含了对生命中愁苦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自是愁人愁不消:直白地表述诗人自身的愁苦,无论如何都无法消散。
  • 非干雨裹听芭蕉:强调愁苦并非因为外部环境的影响,雨声只是一种背景。
  • 芭蕉易去愁难去:芭蕉作为意象,象征着短暂和易逝,而愁苦却是持久的。
  • 移向梧桐转寂寥:芭蕉离去,愁苦更加深重,寂寞的感觉在加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芭蕉与愁苦进行对比,显示出愁苦的持久性。
  • 拟人:给芭蕉赋予情感,使其成为愁苦的象征。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音乐感和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的结合,表达了诗人无法释怀的愁苦与孤独,揭示了人内心深处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芭蕉:象征愁苦与忧伤,常在雨中发声,代表着一种无法排遣的情感。
  • 梧桐:作为另一种植物,与芭蕉形成对比,表达了孤独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方岳的《芭蕉》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愁苦
    • C. 愤怒
  2. 诗中提到的“芭蕉”象征什么?

    • A. 美丽
    • B. 忧伤
    • C. 富裕
  3. 诗人认为愁苦的来临与什么无关?

    • A. 自然环境
    • B. 个人经历
    • C. 社会压力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方岳的《芭蕉》更多地集中在愁苦与孤独的情感表达,而李清照的作品则融入了更多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感伤。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皆有愁苦,但表现手法与意象选择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方岳研究相关论文与著作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喜晴和张鲁瞻 述怀 岁莫江南四忆 其四 岁莫江南四忆 其三 岁莫江南四忆 其二 岁莫江南四忆 其一 穷巷 同儿曹赋芦花 题宗之家初序潇湘图 晚春言怀寄燕中知旧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冠盖相望 双人旁的字 誉臣 万顷烟波 包含巡的词语有哪些 骛名 为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不分高下 精意 水阔山高 馬字旁的字 先字旁的字 率土宅心 行字旁的字 而字旁的字 圭角不露 马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